马翔(右)参加文艺演出。
马翔(前排右一)和她的同事。 马翔
我1935年12月出生在南京。1937年南京大屠杀之前,跟着母亲从南京逃离,躲过了一劫。1954年7月从北京中师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到宁夏工作。
在西海固工作多年
第一份工作,是在固原中学教书。初到固原中学,马应骥老师告诉我,这里的学生上学晚,年龄都偏大,有的结了婚,有的还有了孩子,我听了瞠目结舌,怪不得学生登记表中还有“婚否”一栏呢。为了能让我这个年纪小的老师管住年纪大的学生,我上街买了一顶蓝色制服帽子戴在头上,把两条小辫子塞进帽子里,以示我的庄重和老气。开始报到那天,学生们用惊奇、友好的目光看着我,嘀咕着说:“这回换了个女班主任。”我毫不介意地为他们登记,努力记住他们的面孔和姓名。马宗仁,15岁,戴着红领巾来报名,我随手把婚否一栏划掉。他说:“老师,我结婚了。”我惊奇地问:“你不是15岁吗?”他认真地说:“就是,我是结婚了。”我这才明白,马老师为什么提前告诉我学生的事。初二全班43名同学,最小的15岁,最大的24岁。我这17岁半的女老师来教这个班,真有点胆怯。可是在同他们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他们很朴实、老实、诚实。我很感动,从而打消了顾虑。第一天的第一堂课就是我的数学课,省教育厅的张督查来到我们学校要听我的课。尽管我有点紧张,但总算顺利地讲完了,他肯定了我的成绩,鼓励我好好安心工作。我认真备课、讲课,认真地辅导学生、批改作业,还要了解学生情况、做好思想工作,一天忙而不乱。由于教学质量好,学校又把初三的几何课加给了我。我负担重,没有读书学习的时间,只好加夜班,别人休息了,我还在办公室,批改完作业,学党章、做笔记。我决心要入党,所以要多吃苦,困了喝浓茶提精神,腿肿了也不去理会。有时打起床铃的老马都来了,我还在办公室里,一宿没睡,一直学习。他对我的精神感叹不已。就在这学期,我交了入党申请书,愿意接受党组织对我的考验。也就是这个冬天,我当上了校团总支书记。
动员学生上学,资助学生读书。山区很穷,有的学生寒暑假后就不来了,有的中途辍学。每年寒暑假是我走访学生家的好机会。我请班干部带着我翻越大山。有时太阳一出来就动身,太阳下山时才到学生家住的庄子。我见到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了解他家情况,讲读书的好处,动员学生上学。晚上住在学生家,没有油灯,没有褥子,在光板炕上睡觉。第二天吃一点早饭,把钱放下,再走第二个庄子,去动员学生。山里几乎家家养狗,我们出去总带根棍子,一则爬山下沟拄着,二则防狗咬。就这样,把那些预计不会再来上学的学生家走访完。
家长看我一个女人走了近百里路来他家动员孩子上学,还慷慨解囊资助,他们很感动,又让学生上学来了。有的学生因困难中途要退学,我毫不犹豫地倾心尽力帮助他上学。我每月的工资,除留饭费和零花钱外,全部为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有时冬天还给个别学生买棉鞋、做棉衣。学生们都喜欢我、尊敬我。他们很要强,咬紧牙关读完初三,我也咬紧牙关送他们43个人毕业,又教初一去了。
在广播战线上奋斗
1978年,我被调入县级吴忠市广播站当党委书记和站长。广播站人员并不多,有行政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下面还有各公社的农民工,总共30多人。在广播站工作近4年,我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普及广播喇叭,加强放大站工作。广播站顾名思义就是要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听到广播。为此,搞好广播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重点着眼农村,抓喇叭入户率。我们从每个小队抓起,认真检查、核对有多少户用多少喇叭,多少响着,其余不响的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同时亲自下乡检查,杜绝了一些值机员因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开机的现象。二是大胆竖立铁塔。电视进入了家庭,可是吴忠接收到的电视信息不清晰。当时吴忠只有广播站没有电视台。广播站没有被授权建电视铁塔,但为了群众能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我带领当时广播站的王生玉、梁亚林、李树华、王永等职工,克服资金、技术诸多困难竖立铁塔。我每天早上安排完工作后,就在铁塔底下看他们工作,一根一根往上吊角铁。每次拔高层,我又高兴又担心。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40多米的铁塔建起来,我的心总算落地了,但是人消瘦了很多,身体也虚弱了,可是精神很振奋,为我们能给吴忠人办件好事而自豪。从此吴忠告别了电视看不清的时代。
编制吴忠市城市规划
1982年,我到吴忠市城建局工作,市委领导要求城建部门尽快完成编制城市规划工作。为了完成此项任务,我首先和设计科室的同志交换意见,了解情况及困难,并向市委领导汇报,领导很重视,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不懂规划,但我懂得用有知识的人,重视他们,倾听和采纳他们的意见。我给他们当后勤,主动了解他们各个家庭的情况,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有时候他们加班,我陪着他们,还自己出钱请他们吃饭。他们看我“婆婆、妈妈”还平易近人,没领导的架子,也就不拘束了,一个个心都扑在工作上,终于在数月后完成了总体规划。该规划经吴忠市讨论通过后上报自治区批准,成为了吴忠市第一个城市建设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