彍轶
读书的人长寿。有人对中国秦汉以来三千多位著名学者的寿命做过统计,发现其平均寿命65.18岁,远高于其他人群的寿命。其原因可能在于读书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为人处世讲正义,读书注重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人与自然、人与人能和谐相处,身心愉悦。这些恐怕都是让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读书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清代的李渔说:“予生无他癖,惟好读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牢骚不平之气籍以除。”读书能化解人的忧愁、寂寞、孤独、牢骚和不平之气;读书可以使人心神集中,杂念尽消,清心明志,淡泊名利,心无烦恼,心情舒畅。
人的健康一般分为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身心健康的人没有心病,一般不会犯傻犯错,快乐人生,颐养天年;身体健康的人注重锻炼,体格康健,毛病少,能长寿。
身心健康就是思想心理健康。思想心理健康与否,关乎人的成长发展、人的前途乃至人生命运。唐代名医孙思邈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善于读书,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淡泊名利,心态良好,经常为别人做善事、好事的人,容易健康长寿。而那些不读书不学习的人,总是同野蛮、无知、粗俗、腐败以及失德违规违法相结缘。这些人为名为利为金钱,算计太多,费尽心机,心理负担沉重,不良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产生的元凶,病痛缠身,人自然就难以长寿。
身心健康的人能够认识自我,热爱生活,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无数人的事实证明,身心健康除了要有健康素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外,接受教育、读书学习是一剂精神妙药。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会我们怎样立身处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辨别是非,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多读好书,经常同优秀人物“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品格,做事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从而使人达到走正道、干正事、讲正义的崇高境界。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我们来说,要消除愁心,不仅是寄与明月,还需要心静、心安、心舒。这时静处一隅,宁神静心,沉浸在书的海洋,人的精神境界就像大海一样开阔开朗,读到妙处,心生快乐,会心一笑,不良的情绪、烦心与愁心也会随之而消失。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其实就是与智者进行交流,将自身置于智者氛围之中,用知识祛除心中的愚昧和心灵上的种种缺陷,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明辨是非、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人就会变得聪明灵秀、富有智慧,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能正确地掌握事物规律,考虑问题思维缜密,有理性,不会盲目躁动,避免做一些傻事和蠢事。而不读书的人往往是头脑简单愚昧无知,有浮躁之气、功利之心,没有理性,分不清是非对错,往往会去干糊涂事、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就容易出错。
读书可以治迷茫。面对红尘世界万花筒般的变化,诱惑多,选择多,人难免会产生迷惘和彷徨,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灵台清明,为人处事不至于方寸大乱?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通过现象发现本质。当人的认知能力提高后,自然能拨云见日,心中有定力,目标明,方向清。
阅读是调理人心境的灵丹妙药。心乱百病生,心静万病去。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医心病;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尖锐泼辣,可以增钙质。无论何人都可以书对症下药,修身养性。
在意大利,吟诗被看成是一种放松和疗养的方式,认为“在每人心中都流淌着一条无穷无尽的情感之流,诗歌是灵魂的语言,一旦内心的能量被点燃,它会带给人们健康和平静”。在意大利的药店里,人们可以买到像药品一样的药盒,上面注明可治何病、禁忌和服用时间,但里面装的不是药,而是印刷精美的诗篇,它的配方是由病理学家和文学家精心设计的。现代医学家认为,吟诗不仅仅是口腔的运动,各器官都参加了运动,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也可达到平衡,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旺盛,最重要的是免疫功能也随之加强。
著名女作家冰心终年99岁,她说:“我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也不搞养生,就是心里豁达一点,从不跟人计较,也不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最怕有心病。”冰心心胸豁达,淡泊名利,始终坚信: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心态平和而长寿。“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增广贤文》里也讲:“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乐一乐,十年少。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心悦身爽,快乐的生活,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养生之道。快乐生活就是让身体健康愉悦,让心理阳光舒畅。读书使人意境开阔,忘我无我,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回到“复得返自然”的恬淡从容,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返回心灵的故乡,用童真般的热情追寻那美好快乐的未来。阅读产生精神的愉悦,精神的愉悦对愁苦压抑不良心境会做出心理免疫反应,从而有益于健康乃至长寿。
读书守静能安。内心安静,远离喧嚣嘈杂,在宁静中保持心中的澄澈。人静心安、淡泊达观是长寿之道。有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减少60%的紧张焦虑感。美国的脑科学研究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决策力。这些也应验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古训。
读书可以延缓人的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据现代医学研究,老年痴呆是因为人的大脑功能衰退,记忆能力丧失。人到了晚年若能勤于读书,会促进脑运动,而不断的脑运动可以促进脑健康,从而通过脑协调与控制全身的功能,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同时,勤于读书学习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促进人体健康。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知识是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至乐莫过于读书”,快乐读书,人生如书;读书快乐,修身养性,有书为伴,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