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阅读

版名:文学
  杜瑞光
  儿时,在多次哭闹和邻里的劝说下,父亲勉强送已满10岁的我去了学校,至今想起来,当年在小学里学了些什么?读了哪些课文?大脑里是一无所有,搜寻不到一点儿片言碎语。只是清楚地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住在我家的几个上海知青,带来了一些薄厚不一、大小不齐、旧旧的、黄黄的、卷了角的,有些没有了封面的小人书。小人书如今叫连环画,当时画面是黑白版的,其长约12至14厘米,宽约7至8厘米,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红极一时。那时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小人书成了老少皆宜的“精神食粮”之一,价格两三分钱,只有城市家庭有,乡村家庭几乎没有。这些紧缺的小人书,是我平生第一次读到过的小说。当时我除了上学、到处疯野、割牛羊草上缴生产队兑现工分外,一有空,就常常去翻弄那些小人书。
  刚开始看时,我只是看书中的画面,画面里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目不暇接,看着、看着,我被书中很有个性的人物和曲折动人的情节深深吸引了。于是,我就重新按从头到尾的顺序看。那时上小学的我,只有语文、算术两种课本,又不需要做家庭作业,识的字自然有限。农村孩子又没有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读半边,或联系这个句子的意思来猜测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有时实在有看不懂的地方或不会的文字,就拿去请教那几个知青。后来,我看的时候就一遍一遍地细细地看,边看边琢磨,因为语文老师说过,遇到不明白的内容,多看就能悟出其中的意思,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就这样,我居然也能了解书中的大概内容、主要的故事情节,有时把看到过的故事讲给伙伴们或同学们听。刚开始讲的时候可能是由于紧张,口才笨拙,语言乏味,没几个人听,但随着我知道的故事情节越来越多,语言慢慢丰富的缘故,再加上我自己的想象和发挥,我的听众渐渐增加。起初我的听众只是我的小伙伴们或同学们,后来发展到邻居家长们,因那时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所以一到晚间我家就有很多人来串门,有的借口到我家找东西,其实就是来我家听我讲故事。后来学校老师知道我会讲故事,刚开始让我在班级里讲,后来在全校集会上讲,最让我骄傲的是,有几次代表学校参加了公社里(如今的乡政府)、县里举办的讲故事比赛,得过几个二三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父母也成了当时的新闻人物,人们在父母面前夸奖我时,父母也得到了表扬,这种荣光给父母增添了无比的精神力量,也大大增加了父母吃尽苦头也要供我完成学业的信心。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记不清、也说不清自己曾经到底读了多少本书,但我最早阅读的那些小人书里的故事却让我铭记在心,那时养成的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益。如今有了网络,有了电子版本,读起来相当方便,但总觉得不如读纸质的书那么真切、那么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