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泉古城。(资料图片) 张树彬
盐池县城西南四十五公里处,有个叫铁柱泉的村子,村子里有一座古城堡——铁柱泉城,历史的沧桑,早已使城堡剥蚀颓废,几乎被流沙淹埋了。但是,在历史上铁柱泉却颇有点名气,是古代盐州大地上一个令人神往的去处。
自古,铁柱泉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历代文人墨客也多为古代之吟诗作赋,地方志书也总是要为其特书一笔。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的《盐州过饮马泉》一诗“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描写的就是当时铁柱泉一地的情景。
铁柱泉曾经是一个风景优美、“绿杨著水”“草如烟”的好地方。古时,盐池地属朔方,当时这一带自然条件较好,风调雨顺,水草丰茂,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草原上的黄羊、兔、獾、野鸡、野鸽等野生动物,结伴奔驰、成群飞翔,也有野狼、狐狸、鹰等恶兽猛禽出没其间、翱翔长空。《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就是赞美朔方的大漠风光。北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少数民族,经常到这一代放牧。《诗经·小雅·采薇》中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的诗句,就是说早在西周时代,这里就是猃狁民族徙水草而居之地。
铁柱泉,因其一眼如柱泉水而驰名塞上大漠。明代塞上文人胡侍(1492年——1553年)在所撰《铁柱泉颂并序》中记载:“铁柱泉者,停泓考渊沦,广百其武。历四序而盈科,饮万骑以靡涸。兴武之野,方数百里,绝无水泉。胡马南牧,兹焉是赖。”
泉名“铁柱”,古来说法不一。一说因其泉水清澈如铁青色,涌如柱状,故名。另有一说,此处泉眼原本水量极为充沛,形成一片湖泊,名“海子”。因此地水草皆丰,故胡人(猃狁、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趋之牧马,并经此南下掳掠。汉人为了阻止胡人南犯,欲堵泉眼使之不得用,遂用毛毡裹缠石磙等物填塞而不效,便改用铁水浇铸泉眼,使“海子”变成一眼泉水,故名“铁铸泉”。“铁铸”、“铁柱”谐音,以讹传讹,“铁铸泉”便被称为了“铁柱泉”了。
古代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每到秋天粮熟草长、牛肥羊壮的时候,常常南犯掳掠,史称“秋犯”。朝廷也每到秋季之时调兵遣将,抵御来犯之敌,谓之“秋防”或“防秋”。铁柱泉因其为胡人南犯必经之饮马处,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抗击匈奴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窦宪等,都曾在这里同来犯之敌拼杀过。至今,在这一带还流传着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胡侍《铁柱泉颂》序文中也提到了“卫、霍李、窦之徒,勇则韬耀,功实百之”,评说了他们战胜匈奴的功劳。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三边总制秦纮在这里筑堡守泉,但所选择的地势不利,工程不够坚固,没过多少年就塌圮颓废。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湖南麻城人刘天和奉皇帝之命,制三边军务。刘天和“躬涉诸边,意在悉关隘之夷险,城寨之虚实,兵马之强弱,道路之急缓,而后画御戎之策以授诸将”。当他视察过兴武营后,来到铁柱泉驻马仔细观察了此地的形势之后,喟然长叹,对身边的诸将说:“御戎上策,其在兹矣。可城之使虏绝饮,固不战自惫。何前哲弗于是图哉?”意思是说防御外族入侵的良策就在这个地方。筑一座城将泉水保护起来,断绝了来犯者的饮水之源,就会使其不战自溃。过去历代的先哲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当时同行的还有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中州兰阳人张文魁,也十分赞同刘天和的想法。遂命宁夏总兵官、陕西榆林人王效和按察司佥事、四川蓬溪人谭闿负责组织丈堪测、征丁调夫,是年秋天施工筑城,“将前堡增筑宽广高厚”,“环四里许,高四寻有余,而厚如之”,围泉于其中。次年,即嘉靖十六年(1537年)铁柱泉城筑成,东城门楼悬挂匾额,镌刻“铁柱泉城”四字,并“置兵千五”,招募当地百姓共同防守。邀刑科给事中、宁夏镇(今银川市)人管律撰写了《城铁柱泉碑记》。碑记中写道:“去花马池之西南、兴武营之东南、小盐池之东北,均九十里交会之处,水涌甘洌,是为铁柱泉。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北虏入寇,往返必饮于兹。”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直到明代,铁柱泉水仍很充沛,是自兴武营一带方圆数百里仅有的一处水源,而且此地还是一片沃野,故“胡马南牧,兹焉是赖”。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巡抚宁夏,山东即墨人黄嘉善,主持将铁柱泉城甃以砖石,使之更加坚固。
旧时,铁柱泉一地,树木成荫,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是塞上少见的一方名胜之地,且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近代以来,由于气候的恶化以及大肆开垦和过度放牧,沙化日趋严重,铁泉早已风光不再,泉水干涸不知儿时。铁柱泉之以往,成了永久的历史记忆。
(节选自《盐池文史资料选编·盐州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