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林
如今,人们对于手绢,似乎已经很陌生了。在改革开放以前,手绢则是人人身边必备的用品。有人干活没有带上必要的工具。因为在那个时候,不带手绢,吃了饭就没有东西擦嘴,出去怎么见人?而且,随时要擦擦脸、擦擦手,没有手绢也不行。所以说,那个时代是离不开手绢的时代。
手绢起源于何时,恐怕已经很难考证了。在电视剧《红楼梦》里,贾府的夫人小姐们吃过饭,丫鬟们就会把漱口水和手绢送到跟前。不过,那些手绢不是个人带在身上的。带在身上的手绢有没有呢?有的。宝玉和黛玉互相题诗赠送的帕子,就是带在身上的手绢。
手绢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所以普及比较快。民国时期,达官贵人的手绢,一般都塞在左手袖口里,随时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出来使用。而太太小姐们则多将手绢的一只角挂在大襟衣服右上襟的纽扣上,有的掖在衣服的大襟里。那时候,普通老百姓还不敢对手绢有所奢望。他们吃罢饭就用手掌把嘴一抹;脸上流汗了,就用衣襟擦一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翻身了,使用手绢的人一天天多起来。开始,多数人只是裁剪一块白布当手绢,装在衣袋里备用。后来,市场上销售的专用手绢一天天多起来,手绢也开始逐步普及。从此,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离不开手绢的时代。
手绢的普及,给制造手绢的工厂和销售商带来了商机。各色各样的手绢摆满了大小商店和货摊,价格也很便宜。手绢的品种繁多,花样翻新。材料有粗布的,有细布的,也有丝绸的,红、黄、蓝、白,色彩不一。上面的图案,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有画飞禽走兽的,有画山水树木的,有画福禄寿喜的,也有画人物活动的。人物活动有古有今,有《红楼梦》系列的,有《西厢记》系列的,有《八仙过海》的,也有当代一些体育活动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惜当时没有人搞“集手绢”的活动,使得许多饶有兴趣的手绢,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手绢不但是人们随身携带的日用品,还是人们互赠好友的礼物。情人初次会面,多数是互赠手绢;男女定情所赠的耳环、手镯之类,都要用手绢包上,才算体面。总之,在那个时代,手绢是人人都有、处处有用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各色各样的餐巾纸走上了餐桌,接着是不同包装的面巾纸走上了餐桌,走进了办公室和家庭。手绢逐步从中国人的生活圈子里退了出来,成为历史的记忆。偶尔有人拿出手绢使用,就会被别人当“老土”看待。商店里的手绢也不再是一种抢手货,慢慢地退下了柜台。曾经煊赫一时的手绢,就这样悄悄地成为一种历史文物。
(摘自《盐池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