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中学支教的历历往事

版名:塞上春秋
    陈长庆精心备课。

  陈长庆
  我是福建省泉州中学的一名教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化学教师。我于2008-2009学年和2012-2013学年两次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福建省第十批和第十四批西部教育对口帮扶支教队员,来到宁夏同心县支教。在同心的两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和怀念的两年,在那里有我用真情和爱心培育的贫困地区学生们。在那里有我用汗水和心血结下兄弟般亲密友情的贫困地区教师们。那里的一山一水还犹如昨日重现,历历在目。
  河西中学
  河西中学位于宁夏同心县河西镇,距离县城有二十几公里,坐班车需要3块钱。河西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共有700多名学生,18个班,每个年级6个班,,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学校。
  刚来河西中学就遇到两件令我震撼的事。一是学生的吃饭问题。早上在食堂领一个鸡蛋就着一杯凉自来水就是早餐。中午一份米饭和带着羊肉丝炒土豆,配上一瓶自来水就是午餐了。学生带着饭盒蹲在宿舍门口一字形排开。我问了一个叫马龙的学生,一个星期带多少钱来学校,他回答带10元钱,其中3块钱是车费,7块钱就是一周的生活费用。想想在老家的孩子,一天的生活费用就要十几元!
  二是学校的厕所。整个学校就一座土坯房旱厕(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啥是旱厕,,就是以前农村那种挖一大坑,上面放两条石板那种露天茅厕),还是师生合用。一到下课,老师、学生集体排队等上厕所,颇是壮观。我问校长为什么不建一个现代化的水冲式厕所,校长说一是缺水,二是缺钱。
  在河西中学,你可以看到很多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每个学生都会自带一个大水壶,每天打一水壶就是一天的生活用水,其中包括配饭吃的水和一天洗漱用水,学校没有那种公共的洗手场所。刚来支教不久,我们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洗一次脸就倒少量水够毛巾湿润就好了。
  一次,我同一位叫马龙的初一年级学生聊天,问他生活在这里苦不苦,他一脸不解,他说他们都是这样子,没有啥苦不苦的。看着这个还带着稚气但已经有了西北汉子豪迈性格的孩子,我心里在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北这种恶劣环境下造就了坚韧不拔的宁夏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就像在宁夏最常见的一棵棵笔直、挺拔向上的白杨树一样。
  期中考试
  一转眼我到宁夏已经是两个多月了,也到了河西中学期中考试的时间。我教的是一个班化学课,刚开始最郁闷的是我讲的闽南腔国语学生听不懂,而学生讲的西北普通话我也听不清。好在化学课有很多专业术语,慢慢地大家彼此沟通,还可以开开玩笑。这里的学生很乖很懂事,生活很俭朴,在这里我看见了久违的那种钢笔(可以吸墨水,循环使用),它在学生中使用很普遍。这里的学生没有花哨的服装,很多男同学还穿的是布鞋,一到傍晚,校园的各个角落就会传来琅琅书声。我相信学生的勤奋加上我的努力,这次期中考试化学课的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学校供暖
  宁夏统一供暖日期是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1日。在市区有统一的供暖设施,在乡下没有,靠的是火炉烧炭(一种质量很好的无烟煤)取暖。河西中学供暖有两种方式:每个教职工由中央财政补贴一个月工资(相当于以前沿海地区的第十三个月工资)自行解决供暖;学生由学校统一烧炉子取暖,我们3个支教老师也在这一规定中。记得到同心支教的第一个冬天,一大早学校后勤人员运来一个大铁皮家伙,其实就是老家的煤炉灶,区别在于外壳。老家用的煤炉灶用水泥、瓷砖做外壳,减少热辐射,而西北的取暖炉灶用的是铁皮来增加热辐射,还配上一条长长的铁皮烟囱直通屋外。
  在当地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番忙乎,烧起火来,看见屋外冒出一缕缕青烟,屋里和我们心里也暖起来了。作为一个化学老师,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我一直怀疑在一个完全密封的房间里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能否全部排出,当地老师淡然说他们一直这样用,没啥问题的,但我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我希望有一天条件好了,特别是经济条件好了,这种古老的落后的取暖方式应该淘汰。
  同心的雪天
  入冬以来,同心县的天气已经干燥好一段时间,室内又烧煤炭取暖,空气更干燥,我经常喉咙干涩,早上鼻孔会摁出血丝,十分痛苦。今天同心难得下小到中雪,温度零上4度至零下6度,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呼吸起来爽快多了。走到操场,早已白茫茫一片,伸手接来片片雪花,仔细看,十分漂亮的雪花状,就跟初中课本彩图的六面形晶体一样,树枝披上银白外套,眼前就是一片白色世界,银装素裹,十分漂亮。瑞雪兆丰年,一场雪不仅带来湿润的空气,还有充沛的水分,更能把野外的害虫基本消灭干净。
  (节选自《同心文史资料第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