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苜蓿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红寺堡区肉牛养殖让农民生活“牛”起来。
红寺堡区高品质滩羊养殖促农增收。
红寺堡区油桃采摘推动乡村游“火”起来。
红寺堡区优质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农产品拱棚甜瓜。
红寺堡区让小小黄花释放出产业大能量,成为推动脱贫攻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抓手。
目前,红寺堡区葡萄种植面积达10.8万亩,农户种植葡萄收益显著。
目前,红寺堡区注册葡萄酒企业28家,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产值达4亿元。
红寺堡枸杞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四季更迭,周而复始,时间是常量,也是耕耘者的变量。
20多年来,罗山脚下的这片热土,接受着阳光和黄河水的滋养,在辛勤耕作中,逐渐由荒凉的“黄色”变成了生机的“绿色”,并孕育出“3+X”产业格局,不断回馈红寺堡人民。
回望曾经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红寺堡区将以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抓手,紧盯肉牛滩羊、葡萄酒、黄花菜等重点特色产业,狠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项目建设,促进种养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预计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4亿元,同比增长9.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7.5元,同比增长15.7%。
夯实产业基础 提质增效添“底气”
七月的红寺堡大地,骄阳似火。黄花菜种植基地正进入繁忙的收获期,工人们站在半人高的黄花菜地里,手指轻轻一掐一折,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筐。
大河乡龙兴村村民哈生龙依靠黄花菜种植摆脱了贫困,站在致富提升的新起点,他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小黄花”成为增收致富“大产业”,这是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
7月1日,202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获奖名单正式发布。红寺堡产区出产的葡萄酒再获大金奖1枚。这是自2017年以来,该产区出产的葡萄酒连续5年获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的大金奖。
如今,红寺堡区共有28家葡萄酒企业,22家酒庄已投产,年产成品酒800万瓶,产值达4亿元。2015年,红寺堡荣获“中国葡萄酒第一镇”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区”称号,在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等国内外大赛上,获得大金奖、金奖等各类奖项308个。
近年来,红寺堡区全面落实处级领导包抓重点特色产业机制,进一步完善“专班包抓、专题会商、工作台账、督导落实、量化考核”工作机制,成立了肉牛滩羊、葡萄、黄花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制订了相应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梳理产业发展“任务、问题、项目”三个清单,倒排工期,细化实化措施,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红寺堡区种植葡萄10.8万亩、枸杞5.6万亩、牧草7.2万亩、黄花菜8.02万亩,播种小麦3.3万亩、玉米33.536万亩、马铃薯2605亩、油料2000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为12.5万头和96万只。打造黄花菜标准化种植示范点36个,发展肉牛养殖示范村25个、滩羊养殖示范村20个,建成标准化牛羊屠宰加工厂1个,种植原生态有机枸杞2.5万亩,引进贺兰山地源、富阳等枸杞种植、加工企业15家,发展绿色食品企业31家,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培育绿色食品品牌4个,认证有机农产品26个,注册农特产品商标68个。绿色食品产业面积达35.42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57%。
强化招商引资 提质增效增“元气”
今年3月,红寺堡区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将建成1座智能温室、254座日光温室、低温冷库1万平方米、蔬菜新品种繁育500亩、科研培训区50亩、老旧棚提升改造1100亩。
“要种彩椒、名贵花卉等经济作物,不光拿来出售,还要把这里开辟成观光、科研基地。”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负责人田可敬说,通过园区建设项目带动,把农民利益与市场连接起来,能解决周边350户剩余劳动力就业,可提供1300个季节性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
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由水发浩海(吴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旨在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红寺堡创建全国异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提供产业支持。
红寺堡区持续完善产业后续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性补贴、以奖代补、示范带动等方式,全面推进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和滩羊等重点特色产业,全年新增特色农业2.8万亩,肉牛和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4万头、100万只,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40%以上。
农业项目让产业发展元气满满。红寺堡区开展与中建六局签约智慧牧场建设,百万只滩羊产业生态智慧园已完成土地平整,一期10万只滩羊养殖园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于3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蓄水池土方开挖、土工膜保护层施工;黄花菜产业项目有序推进,1万平方米黄花菜预冷库基础已完工,主体已完成80%,设备陆续进场。日加工干菜15吨、鲜菜190吨的黄花菜生产线已投入运行;完成“飞地”扶贫肉牛养殖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目前正在进行补栏;完成巴庄村1.84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建设和太阳山镇巴庄村调蓄水池建设、红寺堡镇河水村盐碱地综合治理、红寺堡区甜水河村蓄水池改建、红寺堡镇光彩村田间渠道维修改造等项目。
拓展销售途径提质增效有“生气”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下咱们红寺堡的枸杞,我们的枸杞皮薄肉厚,品质很棒哟……”在红寺堡电商助农直播间内,土生土长的红寺堡主播汤沛拿起一袋枸杞,向观众介绍。
在红寺堡区,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手机这一“新农具”,成为推介农特产品的“村播达人”。依托农村电商的“东风”,2020年,红寺堡区的农特产电商销售额已接近3000万元,是2016年的近10倍。
红寺堡区按照“保基地、去库存、占市场、促增收”的思路,擦靓公用品牌,注册地理标识,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组织汇达酒庄、罗山酒庄、红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参加2021年成都春季糖酒会、2021年浙江杭州“锦绣新灌区魅力红寺堡”农特产品推介会,聘请深圳智德公司进行产业规划、拓展销售渠道。组织各乡镇黄花菜联合社和销售企业参加区内外农产品展(博)览(销)会,通过举办推介会,考察市场,订单销售,引进收购主体等方式推介宣传,提升黄花菜知名度,支持黄花菜产品进入全国35个宁夏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鼓励黄花菜企业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一二线城市建设产品直销中心等。同时,与宁夏农科院签约示范区创建技术合作、去哪儿网签约助农合作,积极参加宁夏品质中国行上海站活动,拓展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途径和销售途径。
组建专家团队 提质增效有“才气”
黄花菜除了可以拿来做菜,还能制作口服液、面膜,成为“高身价”的商品,您相信吗?
这一切,即将在红寺堡变为现实。水发浩海(吴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提取黄花菜里的药用成分,用来制作口服液、面膜,让黄花菜走出餐桌,进军高端市场。
这只是红寺堡区通过引“智”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红寺堡区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华团队开展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指导,成立由宁夏农林科学院、甘肃庆阳农科院、宁夏园艺技术推广总站、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宁夏大学、吴忠市、红寺堡区内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制订了黄花菜培训方案,围绕黄花菜种植、加工、销售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当地“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骨干85人,培训种植户10期1364人,并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太阳山镇、红寺堡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0.81万亩,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2万亩;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支持新建新品种新技术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个,培育科技示范主体50户,分级分类培训农技人员50人,农技人员使用农业推广APP达到85%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培训高素质农民530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紧张有序推进。同时,支持弘德村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打造环罗山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1条。支持整村推进以种植采摘、农事体验、酒庄品鉴、生态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农家宴、乡土菜等新项目,促进群众增收。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本版文图由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