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书
说到当代诗家,我首先想到并十分佩服的就是我北京师大的同窗好友杨森翔。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思维敏捷,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信仰和事业奋斗了一生,且成就卓著,仅创作和发表的文学和历史等各类著述就达300余万字。
在杨森翔诸多著作中,诗词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写诗不下1000首,已出版诗集两部。这些诗词虽系业余创作,但也是用心血在浇铸,以才华来编织。正如他所说:“文章是我心”“诗书忘苦辛”。高耀山先生评论,这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而是当作人生的修行,不断充实和升华自己——诗词立言,担当社会。
如果说,波澜壮阔的时代和复杂非凡的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和丰富给养,那么学生时代就开始积极尝试,则是他创作热情的最初迸发。两部诗集中共收录这一时期的诗作约90首,如《卜算子·春讯》(1965年早春,吴忠中学班会):“雨雪自天涯,春讯先期报。欲问此行去何边?梅眼盈盈笑。独自凌寒开,冰骨铮铮俏。迈步先行赶上春,迎迓群芳到。”说是班会,并未直接写班会内容,而是借寒梅报春,“迎迓群芳”,间接表达班会主题。说明方近弱冠的他已初谙托物寄兴之道。
2010年春,我们班部分同学在洛阳重聚,我与杨森翔的诗作交流得以恢复,并逐渐频繁。但大量欣赏其作品,则是在有幸获赠他的两部诗集后。可惜我不会评诗,只能谈谈大体印象,就是境界高、情感真、气魄大、构思巧、韵味深。
一、境界高。诗词的境界,即格调,也称立意。王国维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实现远大志向,追求高尚情操既是杨森翔的人生目标,也是他诗词的灵魂。杨森翔少年时代就有心学雄鹰“志在长空竞自由”,像腊梅“敢做花中第一香”,一生中“世事从来挂齿牙,拼将事业作生涯”,老后还要“撷朵阳光增岁白,采支正气写丹青”。杨森翔的诗集中有大量山水花木楼台雪月等咏物诗词,但所写对象多被人格化,寄托了高雅情操。如“太行壁立与天尊,似我中华伟岸身。万壑千岩真铁骨,十流九派亦精魂。”写《石林》“千姿百态森森立,万柱擎天势若神。”《长流水》中表示“愿将一涧长流水,洗却黄沙万里埃。”要似“山枫不畏秋霜厉,一片丹心映晚霞。”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他说自己“家国系一身”“墨雨赋红尘”。其诗作的确是时代风云的折射,是家国情怀的熔铸,有关改革开放等决策,北京奥运、抗震抗役等重大事件没少涉及。他曾在读何敬才《寸草集》一诗中赞其“兰阙鸣金一卷收,春晖寸草系心头。薛笺浸泪怜民瘼,朱墨渲丹瞩国忧。磊落襟怀存剑气,生花梦笔带吴钩。深沉韵语驱污水,踏遍青山再上楼。”这不也正是杨森翔诗词境界的真实写照吗?
二、情感真。王国维认为,诗词的境界还在于是否有真情。《蕙风词话》也曰:“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杨森翔在《诗的真情与技巧》中也强调“诗贵真情”。还在诗中说:“眼前一柱高千尺,不及真情分寸长。”作为诗人的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其特有的生活阅历。杨森翔坚持我手写我诗,将自己人生的仄平之路、忧乐之情写进诗中,达到真境界,做个真诗人。他与学友、文友、诗友多有唱和,仅参加5次大学同学聚会就赋诗40多首,字字情深。写《老同学偶遇》:“廿年别后世风迁,碧云芳草天。九秋鹤唳伫河边,孤鸿到眼前。依稀梦,梦犹残,客心难两全。小逢还送一丝闲,他乡怕月圆。”若未亲身经历过老同学偶逢又匆匆送别的场景,哪能写出如此真切动情的诗句!对故土更是无限热爱。诗集中有百余首是吟咏宁夏风土人情和发展成就的。他本有许多机会调离吴忠,到条件待遇更好的地方和单位,但都因“情系新秦柳苇华”而放弃。“双龙吐玉百禽惊,峡谷森森雨带风。终未抛得沙海去,半因宿命半因情。”这首写老家灵武《双龙口瀑布》一诗,就是借题发挥,委婉地表达对自己故乡的深深眷恋。出身贫寒的他,是党和国家的培养得以进入首都重点大学深造,并在毕业后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每年国庆节期间,他都有诗祝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辉煌成就赞颂备至。这些绝非谀词,而是发自肺腑。如他自己所说,这都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气魄大。杨森翔一生乐观向上,“齿发虽能因岁老,风神幸来与时迁”“懒对黄昏看落花”,欣赏“彩云飞处夕阳斜”。面对隆冬,他“料想东君应渐近,隔冰三尺是春天。”他说自己“平生不擅落花诗”,崇尚苏东坡“诗风豪放铸鸿篇”。诗集中虽也不乏婉约之作,但以豪放为主,气势磅礴,景象壮观。如《黄河楼》:“神州大化汇斯楼,结队登临最上头。目送东西横万里,思接今古亘千秋。天连一派成双绝,地介双城共一流。灯华满河忽见放,疑翻银汉影同幽。”《固原》:“百二河山最上游,郁葱佳气满原州。风驱大漠孤烟直,天转萧关落日流。握手千巌连北极,唱歌万井动高秋。酒酣忘却身为客,再上城南百尺楼。”这类通篇纳风云之气、集万千景象之作,不胜枚举。又如:“千湖涌碧千般翠,万树含烟万种幽”,“斜阳欲暮千般景,溪谷潺湲万象新”,“披甲菊争秋后秀,染霜枫向日边烧”。语带烟霞,而又铿锵有力。如此等等,真是令人回味。
四、构思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谋篇布局,使结构严谨;营造景色,以悦目怡神;表达意蕴,给人启迪。杨森翔无疑是此道高手。在此,我主要说说他善于造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融。他心中有画,又能把心画移到诗中,让读者在画中游,获得美感。为此,他首先尽可能收集多种景物,丰富画面,不显单调。二是选择恰当的形容词,调好色彩。三是善用动词,把零乱的自然景物有机搭配成充满活力、生动形象的图画。如七律《春》:“风催绿野雨清尘,叠翠群山草似茵。燕子斜飞频点水,桃花零落乱沾巾。海棠几处红苞艳,秾李一坡紫叶纷。牵线风筝追晚日,酒旗摇火染黄昏。”他不是泛泛地说春光烂漫,而是用动词和形容词把多种自然景物巧妙编织成一幅五彩斑斓、生意盎然的春天画卷。四是不断转换视角,使其纵向上跌宕起伏,横向上远近搭配,时间上先后错落。如“云捧高楼伸碧落,风飘星月满人间。”“目送东西横万里,思接今古亘千秋。”“眼底云涛波淼淼,心头今古意沉沉。”这些不同空间和时间的景物就这样大开大合地呈现在画面上,让读者随着视线的移动就看到了风雷激荡、云水翻腾的壮观景象。五是巧用数字组联,将许多地点、大量事物串联起来,瞬间拉近了距离,扩大了意境,增强了气势。如“两堤六线龙盘水,一带十城虎啸山。”“天匮两星三点雨,地饶五谷百湖鲜。”“一队两行声辘辘,数群万点影鸦鸦。”“两个一行黄与鹭,千秋万里雪含窗。”读者不登高就可将千里风光尽收眼底,不伸手便能让万斛珠玑纳入囊中,何其有幸啊!
五、韵味深。所谓韵味包含意蕴和趣味两方面。在诗词中,前者通常比较含蓄,多为言外之意、象外之诣。读者需要细心研读方能领悟,或受启发,或被感染。后者可从妙语奇句中获得。但意蕴深刻之作,也会越咀嚼越有味,并回味无穷。缺乏韵味的诗词读来如同嚼蜡。杨森翔之作往往语淡而意深,又不乏妙句。如《清平乐·枫》:“千枝带血,舞似玲珑蝶。风带严霜欺未绝,仍向深秋赤烈。山峦托得心痴,何尝冷也非知。莫叹燃时已晚,来人替写相思。”句句是枫,又句句非枫。全篇层层递进,意蕴深邃,且技艺高超。开头9个字就把风中红叶写得惟妙惟肖。而“千枝带血”的背后还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啊!又如《仲夏沙湖游》:“万顷湖波名冠沙,茫茫瀚海绽奇葩。景添南国莲荷碧,情系新秦柳苇华。鱼跃鸥翔添乐趣,桨声驼影壮生涯。如诗美景清风引,移入高堂对几茶。”这首诗首联意境宏阔,尾联结转也别具一格,很有味道。中二联颇含象外之意,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我认为,写的虽是沙湖风景,而宁夏改革发展的崭新气象也隐约其中,呼之欲出。颔联何尝不可理解为立足宁夏(“新秦”),在努力培育和发挥本地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地的优秀人才、科技和产业项目,弥补自身短板。颈联同样可解读为是从各方面增强活力,不断壮大宁夏的整体实力。谁能说这不是作者想表达而又未明言的真实意图?这类亮点很多,又常常在转结处出彩。
纵观其作,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杨森翔的创作生涯也可用“文心雕龙,梦笔生花”来概括。这“龙”当然是“中国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杨森翔用充满激情、饱蘸热血的生花之笔,为东方巨龙已有的辉煌放怀高歌,为现在的腾飞加油打气,为渐圆的复兴梦增辉添彩。一路走来,他诗花伴随心花灿,收获了累累硕果。诗艺也日益娴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总之,他尽力了,也成功了,但不会止步。祝愿他在以后的岁月中“踏遍青山再上楼”(森翔诗句),为当今诗坛再绽奇葩,频添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