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名称的由来

版名:塞上春秋
  胡建东
  相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册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封地在今同心境内的韦州一带。庆王在韦州城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于是,这边远荒凉的塞上韦州兴盛一时,闻名遐迩。
  庆王府内有个长史刘昉熟读经史,谙于世故。他深知庆王从山清水秀的江南来到这天地苍黄的塞上,心情肯定苦闷和惆怅。刘昉便煞费苦心极力在渲染此地的自然景观上为庆王找到慰藉,以安抚他的情绪,实现“勤民奉天”“藩辅帝室”的祖皇帝册封训言。好在庆王宫西边20余里有座长满佳木异草的秀丽山峰,虽然没有金陵钟山那样的天赋灵气,倒也不失巍峨苍翠的自然美,但当时这座山连个名字还没有呢!一日刘昉登上宫内一座楼阁顶,远眺对面一大一小的山峰,山色如黛、苍翠欲滴,这状如馒头又如反扣着的水瓢的山用什么命名形象雅致呢?他冥思苦想,沉思着。猛然一个意念掠过心头,那不酷似“田螺”吗?“螺”即“蠡”,用蠡来命名不是更文雅逼真吗?于是“蠡山”的名字正式起用。
  为了饱览蠡山风光,刘昉又在韦州城南门修建了专供庆王欣赏风景、消夏避暑的“拥翠楼”。这座沉寂于荒原的万古无名之山因庆王府的建立大沾其光,一些文人名士慕名前来,或登楼或游山,吟诗唱和,屡有佳作,“蠡山”之名也随之远扬。因蠡即螺,人们习惯叫螺山,现在干脆称为“罗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