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三章大龄太子隐忍磨难第一节太子得罪改立李亨
一、奸相陷害太子遇害
唐玄宗第二子李瑛(706年—737年),始名嗣谦,母为赵丽妃。开元三年(715年)正月,册立为皇太子。开元十三年,改名李鸿。开元二十五年,赐名李瑛。后来,唐玄宗宠幸武惠妃,赵丽妃失宠,武惠妃公主婿杨洄,帮助惠妃诬陷太子李瑛。《新唐书》记载:
及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爱与诸子绝等。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职,颇怏怏。惠妃女咸宜公主婿杨洄揣妃旨,伺太子短,哗为丑语,惠妃诉于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议废之。中书令张九龄谏曰:“太子、诸王日受圣训,天下共庆。陛下享国久,子孙蕃衍,奈何一日弃三子。昔晋献公惑嬖姬之谗,申生忧死,国乃大乱;汉武帝信江充巫蛊,祸及太子,京师蹀血;晋惠帝有贤子,贾后谮之,乃至丧亡;隋文帝听后言,废太子勇,遂失天下。今太子无过,二王贤。父子之道,天性也,虽有失,尚当掩之。惟陛下裁赦。”帝默然,太子得不废。
最初,幸得贤相张九龄力谏,“太子得不废。”但是,因为“九龄罢,李林甫专国”,奸相李辅国再次诬陷太子,最终,太子李瑛被废。
大唐出名的奸相李林甫(683年-753年),巴结受唐玄宗恩宠的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当上了宰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受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瑁当上皇太子,勾结奸相李林甫诬陷皇太子李瑛与光王李瑶、鄂王李琚谋反,从而使三位皇子被唐玄宗废为庶人,随即遇害。《新唐书》又记载:
二十五年,洄复构瑛、瑶、琚与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皇太子李瑛因此“得罪”被废,并被逼自杀,其他两个皇子李瑶、李琚也被杀。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准备立新皇太子,诏奸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就向玄宗极力推荐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但是,唐玄宗以后又喜欢上了寿王瑁的妃子杨玉环,并很快将其占为己有,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所以,也就不那么热心急于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
二、推长而立守器东宫
太子李瑛被废以后,立谁为太子?李林甫力推武惠妃子寿王李瑁。但是,这一次,唐玄宗没有接受李林甫的推荐立寿王李瑁,而是立当时相对说是长子的三皇子忠王李玙为皇太子,改名为李绍。后来又第五次改名为李亨。《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
储宫虚位,玄宗未定所立。林甫曰:“寿王年已成长,储位攸宜。”玄宗曰:“忠王仁孝,年又居长,当守器东宫。”乃立为皇太子、自是林甫惧,巧求阴事以顷太子。
为什么唐玄宗不立寿王而乃立忠王呢?忠王立为太子,宦官高力士有很大的功劳。
忠王受到奸相李林甫的陷害,但是,却得到唐玄宗宦官高力士的支持和帮助。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武则天给他改名为高力士,是唐玄宗几十年的贴身太监,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一生几十年跟随唐玄宗,忠心耿耿,尽职尽忠,不离不弃,受到唐玄宗绝对信任。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重新立太子的大事,高力士意见:“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玄宗便立比寿王年长“仁孝”的忠王李玙“当守器东宫”,立为太子。
“守器”:守宗庙之器,指太子,“东宫”:“储君”、太子居住的宫殿。《资治通鉴》记载:
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数劝上立寿王瑁。上以忠王玙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意欲立之,犹豫岁余不决。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高力士乘间请其故,上曰:“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对曰:“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六月,庚子,立玙为太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皇太子李瑛废死。第二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三日,忠王李玙即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其妃韦氏被立为太子妃。忠王府的所有官员、侍读等,都得到赏赐和升迁。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亨已经28岁,立为太子,就属于大龄太子了。唐朝皇帝立太子的年龄:唐肃宗之前的五位皇帝,唐太宗29岁同年立太子坐皇帝。唐睿宗22岁同年立太子直接坐皇帝。其他三位皇帝立太子年龄,唐高宗15岁、唐中宗25岁、唐玄宗26岁,都比唐肃宗年龄要小。因此,李亨28岁才立太子,前五位太子即位中,仅小于唐太宗为第二大龄太子。
而且,李亨这位大龄皇太子,到天宝十五载(756年)才在灵武即皇帝位。大唐皇太子李亨,足足等了18年之久,才圆了他的皇帝之梦。李林甫奸相陷害太子不成,十分害怕,但等待时机,策划倾倒皇太子新的阴谋。因而,大龄太子李亨的这漫漫18年的皇太子之路,还真是并不平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