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以“人才之源”驱动示范区“活力之水”

版名:封面
  本报记者 金方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今年以来,在人才强区战略指引下,各类人才如“源头活水”润泽着红寺堡区大地,给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创建和各项工作带来勃勃生机和满满活力。
  红寺堡区坚持产学融合、互利互惠,围绕需求导向,与清华大学相关学院实施“1+5”人才智力计划,与宁夏大学建立“1+N”全方位校地合作模式,全方位推进校地合作。围绕“六特”产业发展需求,多领域拓展柔性引进国内、区内知名专家,滩羊营养标准制定及高效转化技术等研究工作深入推进,取得重大突破。“组团式”教育帮扶22名优秀教师,为该区带来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组团式”医疗3个帮扶团队32人,开展新技术9项,填补医院多项技术空白。通过全方位推、多领域引、搭平台用好外来人才,实现发展资源、教育资源、智库资源“三源汇合”。
  红寺堡区还从区直单位协调争取12名优秀年轻干部来挂职锻炼,坚持用其所长、各展其能,盘活了挂职干部帮带作用、桥梁纽带作用和专业能力优势等“硬资源”,助力红寺堡区各项事业稳步提升。该区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优化人才培养布局,选优配强基层党政人才,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提质赋能乡村骨干人才,鼓励各类人才成长成才,党建引领激励关怀人才,常态化开展“三建四关心”党内激励关怀,300余支科技、“三农”等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坚持广泛培养、大力使用,推进人才培养与示范区创建有机联动、同频共振,锻造乡村振兴“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