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窗花的故事

版名:塞上春秋
    古元在延安时期创作的部分窗花(资料图片)。

  张树林
  自古以来,盐池县的姑娘、媳妇都有剪窗花的传统习惯,所以盐池县的姑娘、媳妇天生“巧”得很,大多数都是剪窗花的能手。
  改革开放以前,老百姓家的黄泥小屋,安装的都是木格子用纸糊的窗户。过年时糊上新窗户纸以后,再根据窗户格子的大小、多少,剪一些五颜六色的窗花贴上去,满屋子立刻就显得有了生机、有了灵气、有了“年”的味道。
  剪窗花是一种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在于它的可复制性、普及性和群众性。1938年4月10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讲话中谈道:“许多能写作的人却只能坐在都市的亭子间,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不熟悉群众生动的语言。”“到群众中去,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毛泽东的讲话大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开始以各种形式实践毛泽东提出的“到群众中去”,“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激发了延安广大文艺人才深入到群众中学习、采风的热情,鲁艺的艺术家艾青、古元、力群、江丰、夏风、罗工柳、陈叔亮等积极到各地采风、体验生活,在采风中搜集了许多民间窗花。
  今天,我们讲一段延安的艺术家们到盐池县采风的故事。1943年2月刚过完春节,艾青和版画家古元、合作社英模刘建章一起随骆驼队到三边分区考察,来到居住在盐池县三区张记沟村的张芝家。张芝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好客。在吃饭的时候,艺术家们发现张芝家的窗户上有许多纯朴的窗花,认为这种窗花比较粗犷、单纯。以艺术的眼光看,粗犷、单纯的窗花,常常比纤细、琐碎的(如志丹、安塞一带)更显得淳朴可爱。艾青这位毕业于国立杭州专科艺术学校的科班生对张芝家的窗花赞不绝口。张芝的母亲看到来人对她儿媳张郭氏剪的窗花连声称赞,心里非常高兴。可是,儿媳当时回娘家了,不在家。她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了儿媳夹丝线和花样的夹子,就把《大山羊》《荷花鲤鱼》《鲤鱼跳龙门》《鸭嘴鲫鱼》《老鼠偷西瓜》《大白菜》《纺纱》等8张窗花送给了艾青。这些窗花,艾青非常喜爱。他后来编写《西北剪纸集》一书时在序言中写道,“这些剪纸,在别处我们没有见过,手法很熟练,每样东西的形态都很相似,构图也好,其中最好的是《大山羊》和《纺纱》这两张”。
  张芝的母亲把一幅窗花《送饭》,送给和艾青一起来采风的古元。《纺纱》和《送饭》是张郭氏创作的两幅写实剪纸,虽然线条粗犷,图案结构并不完整合理,但这种用剪纸手法剪出的现实生活的窗花,受到两人的青睐。
  在张记沟村收集到的窗花,增加了艾青等人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喜爱。回到延安以后,艾青将自己收集的窗花分类研究编写成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教材。他认为窗花是中国各处都有的民间艺术,是老百姓自己的图案画。他在分析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时说:“这些剪纸出于老百姓之手,所以它比其他的美术品,都显得纯朴可爱,就像是一曲一曲的民谣,很生动地写出了人民的感情、趣味和希望”,“它流露了中国农民的善良的健康的与愉快的情感”,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发了西北民间剪纸的审美价值和启示作用。在课堂上他给学生讲道:“民间剪纸中最好的那些作品,可以和外国现代最好的图案媲美,希望我们各级学校的美术课,能注意并提倡剪纸艺术”。艾青对剪纸艺术的研究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理论上表述相一致,当时在延安艺术界的影响也非常大。
  古元是广东省人。1939年,19岁的他不远万里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版画家。版画和剪纸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古元把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其中以盐池张记沟村搜集到的剪纸《送饭》和艾青送给他的剪纸《纺纱》为题材,创作了富有生活气息的24张剪纸作品《二十四格窗云子》和单幅大窗花《合作社》。《二十四格窗云子》中的24幅窗花,包含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或日常事务。每件事情都通过简单的一个或两三个人物形象,不加任何衬托和修饰,将所表达的事情刻画得生动、朴实、细腻。古元创作的窗花融合了民间剪纸的装饰手法,保留了民间窗花中经常出现的纹饰图案,又增加了版画艺术的审美要素,扩大了传统窗花所反映的内容,把现实生活和艺术形象融合在剪纸艺术中。
  古元创作的窗花在鲁迅艺术学院的影响也非常大。在这一艺术门类的感召下,许多教师都创作出自己的窗花。他们汲取延安剪纸质朴明快、剪法细腻和盐池剪纸粗犷、单纯的艺术特色和精髓,又融入版画艺术的审美元素,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民生活的新窗花。如夏风1944年创作的窗花《收获》,罗工柳创作的《卫生模范寿比南山》,力群和山西妇女牛玉英合作创作的《织布》等。
  到群众中去搜集整理学习,让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大开眼界。他们在搜集、整理和学习民间剪纸的过程中,融合了版画的雕刻艺术,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形式——“木刻窗花”,这一新式窗花被称为“新窗花”。
  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文教大会上,展出、陈列了很多剪纸作品,大部分都是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从边区各地搜集的剪纸,也有艺术家们木刻创作的新窗花。1946年,艾青和江丰把搜集的民间剪纸在张家口编印出版了《民间剪纸》。1949年以后,二人又增选了一部分木刻新剪纸,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再印三千本,改名为《西北剪纸集》。1947年,陈叔亮编辑的《窗花——民间剪纸艺术》一书也在高原书店出版,收入了他1940年至1945年间在盐池、定边、蒲城、庆阳、关中、绥德等地收集的剪纸98幅。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格糊纸窗户逐渐被玻璃窗户代替,原本用于美化屋舍的窗花成了一种装饰艺术品,广泛地用于图案设计和美术展出中。所以,“窗花”也不再被叫做“窗花”,统统被称为“剪纸”了。
  曾经来过盐池的两位艺术家,以后都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名人:艾青,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正涵。20世纪30年代参加过上海左翼作家联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1979年以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古元在1949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