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长城关

版名:吴忠记忆
    盐池长城关。

盐池长城关正门。

  何继荣 文/图
  驾车上青银高速,约两个小时驶入盐池县城高速路口,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高耸的古楼。朋友告诉我,这就是盐池新建的长城关楼,古人称为“平固门户、环庆襟喉”。
  长城关位于盐池县城北门,原遗址在现关楼东侧一里地左右,关城建筑已毁,仅存高大的土台。这是万里长城上唯一一个以长城命名的关口——长城关。史料记载,长城关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当时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兵部尚书兼都御史王琼所修。现在的长城关总高45.45米,建筑面积1837.2平方米,城楼南北已经建成广场公园,水池花园、亭台楼阁、长城博物馆等集旅游、娱乐、休闲、聚会为一体,景色优美,一进盐池,就让人感受到这个古城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登临关楼,其北部为风沙区,属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中部为丘陵滩地,地势平坦开阔;南部则为黄土沟壑区。长城如龙,蜿蜒而来,连接关楼,又从关楼蜿蜒而去。把北部的沙漠草原与南部的城市分隔开来。高耸、雄壮的城楼上书“深沟高垒”“朔方天堑”“北门锁钥”“防胡大堑”等字样。古人悬挂的这四幅匾额,是对脚下长城的作用和意义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匾额来加深对长城关楼的认知。
  一、深沟高垒
  “深沟高垒”意思是指深挖壕沟、高筑壁垒,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也就是说,从古代《孙子兵法》上来看,这就是一种优良的防御措施。到了明代,因为宁夏灵武盐池边防的地理特点(北部为风沙区,属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开阔,利于骑兵冲击作战),于是采用了这一古老的防御措施。
  王琼修筑的这道长城西自张家边壕入县境,与河东墙并行至兴武营处向南分离,经过高沙窝、王乐井、花马池等乡镇,向东交于陕西定边县,盐池县境内长68公里。为了增加防御力度,内筑长城,外挑壕堑。有些地方壕沟深、宽皆两丈,所以这段长城也被称为“深沟高垒”。
  二、朔方天堑
  “朔方”意为北方,“天堑”形容它的险要。“朔方天堑”就是北方险要的防御工事。明嘉靖年间,王琼经常带兵在盐池一带防秋(古时北方边塞每逢入秋经常发生战争,届时边军加以警卫,称为“防秋”),发现河东墙一带损毁严重,遂上奏朝廷建议重新修筑。皇帝以全陕灾伤,军民困敝,待丰年议奏为由未能批准。嘉靖十年(1531年)十月,王琼再次上奏,认为应“挑挖壕堑,防护盐池,以通盐利”,皇帝始准奏,这才修成了这道朔方天堑。
  三、北门锁钥
  “北门锁钥”指北城门上的锁和钥匙,后借指北部的边防要地和重镇。在这里当然是指长城关了。说起“北门锁钥”,还有一段故事。据典书《四部丛刊·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辽宋澶渊之盟后,宋朝宰相寇准被派去镇守大名府(北京),辽朝使臣路过大名府,问寇准道:“你位为宰相,为什么却来这里?”寇准说:“朝中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从此以后人们便把镇守北方的大将称“北门锁钥”。
  四、防胡大堑
  胡,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民族。“防胡大堑”就是防御胡兵用的壕沟、护城河。当然最出名的出处就是唐朝胡曾的《咏史·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但是,这里的长城可不是虚筑的,而是实实在在要抵挡敌人进攻的。
  头道边修筑起来后,鞑靼吉囊部连续三年掠花马池和固原。攻掠固原必经花马池,而经过花马池就要挖掘长城,游牧民族众多,所以攻掠一次,挖掘长城就不止一处。挖掘的缺口越长,他们进出越方便。
  为了防止敌人挖掘长城,在长城墙体相距300米左右间筑有方形敌台,以便从侧面攻击来犯之敌。墙体内侧每15公里左右置城障,以便驻兵防守。嘉靖十六年(1537年),兵部尚书、三边总制刘天和沿边墙内外各挑壕堑一道。隆庆四年(1570年)五月,三边总督王之诰调宁夏与延绥兵合力头道边一带长城与城堡。头道边一带防御体系成为明时宁夏东路最为紧要的防御工事之一,也是明朝廷防守京都的第一道防线。
  站在危楼之上,我望着东侧古老的长城关楼那高大的土筑墩台,昔日的深沟高垒大多已是残垣断壁,沟被沙填平,逶迤蜿蜒伸向远方。防胡大堑已成过往,朔方天堑阻断的长城内外已成通途,北门锁钥的新关楼成了旅游城市标志性建筑。500多年来,这里的长城历经风雨沧桑和岁月的洗礼,依旧掩盖不了它的雄姿和精神,它是人们心中永远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