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版名: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研部 王小蕾(二等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思政课程是铸牢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探索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的有效方式方法。
  一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水平。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多处描述、阐释了民族、民族团结的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在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教材中专门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专题。马研部教师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属性,精心打磨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向学生做到“四个讲清楚”。通过“概论”课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通过“德法”课教学加强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自觉与行为自觉。
  二是以教学方法为抓手,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
  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以启发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铸牢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共鸣。如案例教学,结合宁夏同心同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项事业取得进步的具体事例,把教材中的“大道理”转化为“民族和国家故事”,缩短了理论教学的距离感,增添了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主题发言、演讲辩论、分组研讨等形式,师生共同参与,以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思政课“活”起来,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三是以讲好故事为依托,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学生心灵。
  讲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故事,将“昭君出塞”“锡伯族万里戍边”“彝海结盟”“单家集夜话”“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千古佳话贯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一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比较生动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讲好宁夏民族团结的故事,通过讲述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以来,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专业人员支援宁夏建设,在各族干部群众帮助下创造了宁夏的繁荣发展、社会稳定的事迹,讲好新时代宁夏各民族在团结进步奋斗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扎深扎实;讲好王兰花等典型人物的民族团结故事,引导学生以榜样为引领,发扬“石榴籽”精神,以身作则,用青春汗水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四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丰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体验。
  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个“第二课堂”平台,依托马研部现有4个社团,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建国70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纪念日,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红色影院社团专门组织学生观看《红河谷》《东归英雄传》《海的尽头是草原》等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影片,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采取“读原著、听导读、搞调查、写报告、开沙龙、办简报”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力量和熠熠光辉,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五是以实践教学为纽带,助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转化。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用好用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到涝河桥烈士陵园、利通区初心馆、吴忠市博物馆参观,让学生重温了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吴忠市辖区自古至今的沧桑巨变;带领学生走进宁夏黄河水利博物馆,感受党和政府兴修水利、治理环境、保护遗产、造福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走进牛家坊村感受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快车道,村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现代农业、农村、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组织学生到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了解了社区党建、民族团结社区创建、为民服务等工作,特别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花园社区视察时的情况,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嘱托。通过走、访、看、谈、拍等实践模式,促进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