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姬鸿勋、李生贵绘制的1955年金积县城区示意图。
拍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金积县大街照片。有邮电局、商业局供销社等建筑,街道旁边栽种有小树,用土坷垃砌成围圈防止牲畜啃咬,那时候农民往往是牵着牲畜或赶驴车进城的(资料图片)。
金积县城东北处的“军粮局”(粮食局)粮库,当年十分雄伟、壮观,每年农民交粮车水马龙。时过境迁,老墙依旧(资料图片)。 姬鸿勋
内容提示:大概在1956年以前,金积县(现为金积镇)的四边形城墙是完整的,四角和南北城墙中间有城堞(城垛),只有东门和西门晚上关城门,早晨开城门。方方的城墙承载着金积县的厚重历史,也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金积县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气,解放初期的小学历史课本上还有金积堡的记载。
据说,现在金积镇东北约1里处,就是东大桥(吴忠热电厂)附近,有西夏时期筑有金积旧城。1863年,在旧城西南建了保生寨,1870年保生寨被清军摧毁。1872年,清政府在保生寨遗址新筑土城(金积堡城),为加强统治,升灵州金积堡为宁灵厅,宁灵厅城就是以后的金积县城。该城“高二丈二尺八寸,女墙高五尺”,垛口1211道,开东、西二门。1900年,绅商捐修东、西瓮城,门额上有石刻“叠翠”“飞霞”,环城挖壕沟引水护卫。
1913年2月,民国政府改宁灵厅为金积县。小时候大约1952年出金积城西门见有西瓮城,只剩下北半边瓮城了。东西城门楼上还有一排几间房子,荒废了,有时候见到鸽子飞落在上面。金积县城的四边形城墙原先是完整的,四角和南北城墙中间有城堞(城垛),只有东门和西门晚上关城门,早晨开城门。城内有不少农田和果园,从西南角有渠引水入城灌溉。
东西大街上,铺面较多,肉铺、布铺、当铺、杂货铺,饭馆、照相馆、旅店、烟酒店,铁匠、木匠、鞋匠、笼匠,有名气的是马守邦的饭馆、张寡妇黄酒铺。
北城墙中间段有会馆,是唱戏的地方。向南一点是电影院,电影院西南方不远处是广播站,每天按时播放新闻等。大街中段有人民医院,有银行,有邮局,有文化馆,有供销社,东街有新华书店,有商场。西城门边有个亚麻厂。金积县城完小在南面,旁边就是1956年在刘公祠地址建成的金积中学。
军粮局粮库的大门有通向城外的牛车路,夏收秋收之后,农民来交公粮的牛车驴车络绎不绝。金积集市是二五八,凡是2号5号8号,周边群众来城里赶集,城里这天十分热闹,还有炭市、柴市、鸡鸭骡马市,熙熙攘攘。
大概从1956年起,为了人们行走方便和农民种田方便,金积城墙逐渐被拆开了豁口,西北、西南、东北三个城拐角,以及正北边、正南边,先后都开了豁口,通了路,南北方向修了大路。电影院门前向北面的大路,一直通到城北面的吴忠到青铜峡的公路上,南面的大路穿过果园子,通过了永久桥(马桥)。东西一条街的金积县城也有了南北方向的街道。再后来,城墙逐渐因取土烧砖或取土积肥而残缺不全了,有人在城墙地基上盖了房子,最后金积城墙消失殆尽,亚麻厂西边的城墙残留到最后,城墙东南角上的魁星阁也被拆除了。
1960年,金积县撤销,一部分划归青铜峡市管辖,一部分划归吴忠市管辖。
(本文照片由姬鸿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