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滴黄河水都蕴含造福人民的力量

——我市下好“四水四定”先手棋助力高质量发展

版名: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流经青铜峡市境内的黄河,滋润着岸边水稻和各种植被(5月25日摄)。新华社发

    在青铜峡铝业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节水设备高效运转(7月5日摄)。    丁宝萍摄

    青铜峡市水务局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查看水资源使用情况(7月5日摄)。
    丁宝萍摄


    在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村民吴杰(右一)和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一起查看滴灌使用情况(7月4日摄)。    丁宝萍摄

    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高效节灌9.7万立方米蓄水池内蓄满了黄河水。

  本报记者丁宝萍金方华
  1 “水物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水动能” 
  盛夏,在吴忠乡村田野,处处是农忙场景。纵横阡陌间,一股清流从水库涵管涌出,经水闸、干渠、渡漕,一路流进农田。
  7月4日,在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惠裕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电脑屏幕上实时滚动显示着各个河道、沟渠的监控画面。“这里有摄像头,正对着渠道,通过摄像头,水量和流速等相关数据实时传送到平台,我们可以根据农田用水情况及时调整水量。农民需要淌水时,告知村里的灌水员后,根据需求进行开闸供水。”宁夏水发利通现代农业供水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金焱指着电脑屏幕说。
  夏日炎炎,在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高效节灌9.7万立方米蓄水池的操控室内,管理员蒋明忠盯着电脑屏幕,查看每个渠口的流水量。
  “老蒋,我家的玉米地要淌水,你把闸门打开。”该村村民吴杰提出了用水需求。“好的,我现在就开。”挂了电话,蒋明忠轻点鼠标,对水量进行精确调度后,远程开启了渠闸。
  吴杰骑着三轮车,还未到自家的玉米地,黄河水已经通过滴灌慢慢渗透到土壤里。吴杰高兴地说:“过去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每年农业灌溉高峰期,为了节省放水时间,大家都把阀门开到最大,水一下就流出去了,导致前端大水漫灌,末端无水可用。改革后,沟渠修理都交给水发公司负责,省时省力又省心。特别是实行水肥一体化后,能节省肥料一半以上,产量比以前提高了15%。”
  当天,在利通区高闸镇4号渠3号节制闸处,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金彦强骑着摩托车再次前来巡渠。他打开智能化屏幕,调整水位控制阀门。
  “自动测控一体化闸门,实现对灌溉情况24小时监测,通过智能无线综合网将信息上传至泵站中控室,工作人员通过电脑远程实时查控渠水流淌情况,整个渠系实现无人值守。”金彦强说。
  “种田又管水”的金彦强对管理好水资源有着深切体会:“市场化运作以来,打通了水网管理的‘神经末梢’,提升了管理效率,激发了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群众淌明白水、交明白钱,扭转了“淌多淌少一个样”的传统观念,节水意识明显提升。近三年,利通区年均节水达310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54;亩均水费由85元下降至58元,降幅32%,灌溉周期缩短5天;高效节灌与大水漫灌相比亩均增收500元。
  一条沟渠,融入数据“流淌”;一道闸在收放之间,诠释测控自动化和精准计量……利通区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灌区“水效能”。今年,利通区又以“项目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整县域推进末级渠系小型水利工程市场化运行管理,破解“管不好”的难题。通过精准确权,将2.84亿立方米黄河水分配到60万亩农田,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开展水价测算,执行运行水价,走出高效节水之路,促使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进化”。
  节水没有尽头,利通区已开始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信息中心,通过水资源配置计算,科学合理优化利通区灌区水资源配置调度方案,实现信息资源“一张图”“一张表”展示。“工作人员通过数据收集及分析,对灌溉进行科学精准配水,做到定额配水,实现最大限度节水。”金焱说。
  青铜峡市农业抓节水增效,坚持推广滴灌技术和调整种植结构齐发力,投资1.17亿元实施现代化生态灌区测量水设施改造和水资源集约利用智能监控项目,建成县级、镇级信息化智慧监管中心11处,安装各类计量设施1392处,率先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取水监测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测不到、测不准、测不全的问题,真正形成管控“一张图”、取用“一道闸”。2020年以来,该市实施农业高效节水项目6个,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4万亩,节水808万方;牢牢守住43.8万亩粮食种植“红线”,调减水稻等高耗水作物4万亩,节水1200万方,增加产值5800万元。
  为用好每一滴珍贵的黄河水,吴忠市红寺堡区大幅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葡萄、枸杞等高效节水产业。被誉为“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红寺堡,已培育形成40多个葡萄酒品牌,葡萄酒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产值达4亿元,年解决农民就业40万人次,带动葡萄种植农户亩均收入4000元。
  产业兴,万业兴。每年1.98亿立方米的黄河水,浇灌红寺堡区70万亩良田,涵养了130万亩生态林。扬黄灌溉工程为红寺堡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持续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盐池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过去近1/3的耕地无法灌溉。如今,马儿庄村一带1万余亩耕地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过去需由500多人完成的大水漫灌,变成了由电脑控制的精准滴灌。“高效节水灌溉让亩均用水量减少60%、用肥量减少36%,碰上旱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发愁了。”马儿庄村村主任关尚锋说。
  马儿庄灌区的信息化控制模式仅是盐池县高效节水的一个鲜活例证。盐池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2,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7万亩,高效节灌覆盖率达到98%以上,成为全区首个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同心县确立了“全域节水、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均衡发展”的思路,全县已建成农田节水灌溉面积49.7万亩。2023年又确立“3349”建设目标:即利用3年时间在扬黄灌区建成高效节水30万亩,灌区高效节水达到45万亩,节水灌溉率达到90%,全县累计建成高效节水73万亩。今年建设任务10.67万亩,已在韦州镇全域推进建成7.4万亩并投入运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坚持不懈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好水用好水,特别是在极端天气事件可能趋多的态势下,农田能否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事关我们的饭碗能否端牢、农业能否持续增效、农民能否稳定增收。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优化种植结构、严控用水规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率先在全区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和政府共同建设、管理、服务灌区新机制及“水物业”管水用水模式,打造高标准农田240.2万亩。持续实施生态灌区计量设施改造,我市708个确权单元口计量实现全覆盖,在线监测计量率达55.5%。近三年,我市累计节水9600万立方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日益坚实的水支撑,广大农民丰收也更有底气。
  2 用水权改革让水生“金” 
  推进用水权改革也可以让废水生金。我市多家企业自我加压,通过技术改造,将企业生产的尾水废水处理后实现资源化利用,为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7月5日,在青铜峡铝业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建忠和技术主管冯伟伟对厂区内的节水设备进行抽查。
  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设备和器具,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工业废水回用和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冷凝水、冷却水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新建尖峰冷却装置,增加废水综合利用率,减少新鲜水源的使用量……青铝发电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全厂给排水系统及生产系统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实现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梯级利用”的目的,全厂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
  “今后,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抓好节水工作,教育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用水节水习惯,用好每一滴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刘建忠说。
  青铜峡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铝业分公司生产生活用水均来自自备井,原来批复的年取水量是300万立方米。近年来,企业关停了一部分产能,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都安上了节水改造设施;推行节约用水奖惩制度;几百亩的绿化用水安装了滴灌带,节水成效显著。因此,在进行此轮水资源论证时,水量相应核减了近一半。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青铜峡市在工业上坚持“以水定产”。截至目前,该市157家工业企业确权水量2727万立方米,54家规模化养殖业企业确权水量247万立方米,全部颁发取水许可证,彻底解决了无序取水、监管缺失顽疾。青铜峡市水务局副局长梁志军说,青铜峡市坚持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同推进”,实施青铝、大坝电厂等技改项目116个,年节水循环利用330万方。实施青铜峡市第一中学、职业教育中心中水回用和罗家河人工湿地修复等项目,年回用中水240万方。
  7月6日,在宁夏新希望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上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械,忙于生产。近几年,该企业坚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引进了一批技术工艺先进、节水效果显著的机械化设备。
  在该企业污水处理厂区,工程师丛飞说,目前企业用水全部循环使用,几乎没有污水外排,企业新购置的污水处理设备正在稳定运行。“用水权有偿使用费征收后,既能激发企业节能增效的积极性,还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节约水资源。我们一直科学合理地规划生产经营,将生产车间的设备冷却水、蒸气冷凝水、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循环利用,每年可节约水费近50万元。”丛飞说。
  在坚持“四水四定”原则的基础上,我市深化用水权改革,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蹚出了一条“节能增效路”。我市还严格执行用水权有偿使用费管理办法,用水权有偿使用费累计收缴总金额5528.8万元。
  如今,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提效、城镇节水普及、多源增供保障、监管能力提升的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正在吴忠大地全面展开,把水资源节约集约用水观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推动“四水四定”落地见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手记:
  九曲黄河,浪叠洪波,5000多公里的长度,百万年的历史,勾勒出一条大河的时空轨迹;水流泱泱,历史浩荡,铸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这条母亲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这是总书记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的深刻认识,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深刻把握,也是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准确判断。可以说,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是保护黄河母亲河的“长远大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我市将持续打好“四水四定”主动战,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让每一滴黄河水发挥更大的作用、产出更大的效益,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吴忠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