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君
盐池有句谚语:“放过三年羊,给个县长都不当。”放羊三年获利能否抵过县长,姑且不论。但是在唐代的盐州,的确有个因牧放私羊而被削职的朝廷大员,即盐州刺史张臣合。
张臣合(592年~664年),字嘉会,唐代宜禄县(今长武县)人,原籍太原晋阳。张臣合曾祖张洛成,北魏时任骠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祖父张永贵,北周时任平远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父亲张明达,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麟州灵台县令。由于生活在政权变更频繁的南北朝时期,纷乱争霸中,父亲张明达厌弃了习武从军生涯,专事文牒。而张臣合在祖父的教育下,不仅学习经史子集,还演习武术兵法,在当地颇有影响。
开皇十二年(592年),杨坚禅代北周,改国号为隋。张臣合在隋朝风云不定、社会动荡的环境中成长。李渊父子起兵时,每占一地,都要搜罗地方有名望、有学问的人为其所用,年轻的张臣合被李渊起用,任命为通议大夫、朔方道安抚大使。
初出茅庐的张臣合第一次来到朔方之地,就被“茫茫苍野”的大漠风光所吸引。当时盐州一带被李渊收复,为唐朝边塞,但各种矛盾冲突不断。早在南北朝时期,逐渐强大的突厥占据漠北地区,并逐渐向南扩张。北周、北齐政权无力强边,只好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稳固北方地区。隋时,因北周嫁给突厥的公主对隋朝怀恨在心,不断侵扰隋朝北部边境。隋朝廷派出杨爽、元褒、贺若谊、元胄等著名将领在灵州、盐川郡一带驻防。
大业十三年(617年),朔方望族梁师都联合突厥占据朔方地区,攻拔盐川郡。张臣合到朔方道巡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唐王朝稳定朔方地区做了前期准备工作。武德二年(619年),张臣合从朔方回到长安,被李渊任命为骠骑将军。此后,张臣合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认识了年长他13岁的唐俭。
唐俭出生于官宦世家,养就了落拓不羁、豪爽无忌的性格。其父唐鉴与太原留守李渊过从甚密,唐俭与李世民在很早就有了交往,并且成为忘年之交。
李渊太原起兵后,拜唐俭为大将军府记室、加正议大夫,成为李世民麾下的行军司马。武德二年(619年),唐俭随独孤怀恩出战时,和名将尉迟敬德相遇,被尉迟敬德俘虏,狱中得知独孤怀恩要反叛李渊,遂使计诱杀独孤怀恩,说服尉迟敬德归唐。
张臣合认识唐俭后,逐渐被其人品气质所折服,对唐俭十分尊敬。武德八年(625年),张臣合被任命为西麟州道苑游军长史,一个关中十二卫军掌管军马却没有指挥权的闲职。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升张臣合为左武卫礼仪府统军,在大将军秦琼麾下任职。贞观七年(633年),张臣合被升为壮武将军,担任盐州刺史。
唐初,盐州一带成为梁师都割据政权的辖境,贞观二年(628年)被大唐名将柴绍收复。盐州收复后,李世民派太原晋阳人王达担任盐州刺史,之后由尉迟敬德接任。尉迟敬德之后即为张臣合担任盐州刺史。
盐州一带土地平坦,草原茂密。隋唐时期,朝廷在这里建立牧监,派专人牧养牛羊、马匹。张臣合到盐州任职后,尚书唐俭找到张臣合,让其在盐州为自己牧养羊只。张臣合不好推辞,安排手下录事参军张正表、元大节负责羊只管理和皮毛销售。
张臣合在盐州对外加强了内地与突厥的贸易往来,对内加大农牧业的发展,他“经文纬武,勇略兼贤,威震龙荒,声齐马服”,使经历多年战火的盐州得到了休养生息。
数年后,御史王师旦听说张臣合在盐州为唐俭牧放羊只,就派人向录事参军张正表、元大节和牧羊人康莫贺咄等人进行调查,让文学馆学士许敬宗代写《代御史王师旦弹莒国公唐俭文》,弹劾唐俭。其中提到莒国公唐俭“敢以私产,托于州将”,盐州刺史张臣合“宠膺繁露,趋其势位,擅役官僚,资给贪夫,成其败类,顺行私令,汨乱天纲”。李世民虽爱唐俭、张臣合两位人才,也只能将唐俭贬职,张臣合免职。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再次起用张臣合为甘州刺史。二十三年(649年)升为正议大夫,瓜州刺史。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将张臣合调为朗州刺史,龙朔三年(663年),调任泉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72岁的张臣合逝于扬州。总章元年(668年),家人将其归葬豳州宜禄县之岐塬(今长武县枣园乡郭村)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