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宏彪
灵州在唐代西北民族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太宗“灵州盛会”与唐肃宗“灵武登基”成为灵州的两次高光时刻。
一、从“灵洲”到“灵州”
灵州初曰“灵洲”,始置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灵洲为西汉北地郡所辖19县之一,至今已有2214年的建城史。东汉时期,“灵洲”改名“灵州”,这一变化也反映了黄河冲积对黄河宁夏段地貌特征的巨大影响。考古发掘已经证明灵州城位于黄河宁夏吴忠段河心洲上,不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2003年5月出土于吴忠市利通区金星村的《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为明确唐代灵州城地望提供了重要线索,佐证了唐代灵州城位于今吴忠市利通区的事实。
二、唐代灵州的第一次高光时刻:灵州盛会
唐朝建立后,割据漠北的东突厥汗国时常扰掠北部边境。地处关内道北部的宁夏是唐朝河套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厥部众与汉族人民产生了长期而持久的政治交往、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唐太宗灵州盛会就在这一背景下展开。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在灵州会见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灵州地处西北交通咽喉,既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又是草原丝绸之路北段的重要枢纽。唐太宗之所以选择在灵州会见夷男可汗,看中的正是其在西北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地位。面对漠北各部共同归唐的盛况,唐太宗在灵州题碑勒石以记其事,并按照漠北各部意愿,开辟了一条关中与漠北的“参天可汗道”,而且在河套地区设六府七州安置归附部众。
灵州盛会的历史意义十分深远。从国家层面来说,唐太宗在灵州会见漠北各部首领有利于稳定西北地区局势、维护并促进了国家统一,为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宁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地方层面来说,灵州处于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融合地带,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长期交流碰撞,产生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有力拓展了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积极促进了宁夏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地方开发。
三、唐代灵州的第二次高光时刻:灵武登基
安史之乱暴发后,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唐肃宗于危难之际获得朔方军支持,在灵武郡(灵州)登基称帝。唐肃宗灵武登基既稳定了叛乱冲击下的政治形势,也凸显了灵州在唐代北方边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灵武郡(灵州)成为战时指挥中心,是挽救唐朝于危难的转折之地,成就了唐代历史上灵州的第二次高光时刻。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镇压六胡州地区的康待宾叛乱后,“置朔方军节度使,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东、中、西三受降城”,使朔方军成为镇守唐朝北部边疆、维护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