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双曲砖拱形粮仓彰显工业遗产文化价值

李鹏文/图

版名:吴忠记忆
    现存的两排双曲砖拱形粮仓。

    双曲砖拱形粮仓外景。

    双曲砖拱形粮仓内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粮食仓库建设。196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计划地建设了石嘴山市面粉厂、平罗县面粉厂、青铜峡市面粉厂、中卫县(现中卫市)面粉厂等一批粮油加工厂。这些工厂基本形成了仓厂结合、就地加工、就近供应的合理布局。青铜峡双曲砖拱形粮仓是上世纪60年代自治区始建的主要仓型之一,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仓厂结合布局历经岁月变迁
  1960年8月15日,为统一支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国务院决定撤销金积县、宁朔县,设立青铜峡市。青铜峡市面粉厂就设在当时的青铜峡市址所在地(即今青铜峡镇),土建完工后停建,1970年续建,1971年建成投产,仓房原为3排,均为南北走向,在仓房前还建有面粉楼和小仓库,前后投资180万元,安装欧式磨粉机4台(磨辊总接触长度5.4米),筛粉机2台(筛理面积64平方米)及其相配套的设备,年生产能力1.25万吨。
  1963年6月2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青铜峡市,设立青铜峡县,县址从城市人民公社(即今青铜峡镇)迁至小坝。此时的城市人民公社既不是人口稠密区,又不是粮食产区,若继续生产,每年花费往返运输费7万多元。因此,1972年底该厂关闭封存,1973年交由青铜峡市粮食局分管作粮仓用。
  2002年因青铜峡镇修建峡光路,将原厂区内的小仓库、面粉楼和东面仓房拆除。2003年因粮库改制,不再作为储粮仓库使用;2006年宁夏科进峡光纸业有限公司通过拍卖方式取得粮仓周边土地及地上附着物所有权,仓房用于临时库房和民工住所使用;2011年驻青某部队取得粮仓所有权,对该建筑进行修缮后用于器材库房使用,粮仓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确保了文物安全。
  凝固历史风貌展现建筑特色
  我国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修建了一大批砖拱屋盖和楼盖,这类屋顶多用于较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宁夏拱形仓始建于1961年,仓顶分砖拱和钢筋混凝土拱两种结构,仓顶形式有单曲拱和双曲拱。单曲拱跨度大、拱顶高。双曲拱则是由纵向的长条形改变为并列相连的曲线型。
  这一时期,宁夏仓房主要有房式仓、拱形仓、立筒仓、地下仓、窑洞仓、土圆仓等仓型。拱形仓施工难度较大,当时拱形仓房容量只有4000万公斤,占仓房总容量的3.6%。在当时钢材、木材短缺的情况下,宁夏粮食厅从事土木建筑设计工作的工程师周世基,设计了适合宁夏地区特点的单曲拱、双曲拱仓。这种粮仓建筑节省木材,性能稳定,储粮效果良好。
  青铜峡双曲砖拱形粮仓注重拱形屋顶形式及其细部设计,满足当时人们对建筑艺术及美观方面的需求,呈现出以下几方面实用特点:一是拱形屋顶起良好的围护作用,具有防水、保温和隔热性能;二是整体建筑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几十年风、雨、雪、施工等荷载,能满足抗震的要求,并力求做到自重轻、构造层次简单;三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经济、便于维修;四是具有良好的密闭和防火性能,便于密闭储粮和使用化学药剂熏蒸。
  传统建筑形制彰显文物价值
  青铜峡双曲砖拱形粮仓属拱形仓,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现存的两排粮仓,每排仓房由相同4个大拱形仓顶组成。单体仓房高7.2米、宽13米、长20米,面积260平方米。大跨度砖拱屋面除在横轴做拱外,在纵轴向由8个小型拱联拱,呈现双曲拱,大拱跨度14米,拱高3.7米;小拱跨度2.5米左右。这些仓房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具有较强时代建筑特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仓房历史风貌依存。
  2008年,青铜峡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过多次实地调查、走访相关人员、查阅文史资料,认定其文物价值。是年12月,青铜峡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成为全区首批纳入文物法律保护体系的工业遗产项目。2010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同批公布的中卫酿酒作坊仓房建筑形制也属双曲砖拱形仓型。
  青铜峡双曲砖拱形粮仓由于受到自然风蚀、雨淋、腐蚀等影响,加上常年失修和无专人管理,保护状况较差,存有安全隐患。随着区、市两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该情况得到极大改善。2011年10月,驻青某部队积极履行文物管理使用单位保护责任,对粮仓建筑进行修缮保护,通过防渗水处理、更换门窗、喷刷内墙面、平整地面以及整治周边环境等,提高了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确保文物安全和永续利用。
  (作者系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