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东
上一期我们为您介绍了吴忠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历史演变,本期我们为您介绍唐宋灵州:丝路东段北线枢纽。
灵州,东通盐、庆,南达关中,西通西域,北连沙漠,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外连西北的交通枢纽,是东西交通的重要中转站。
早在汉代,就有一条灵朔大道,南通关中,北达河朔,灵州是这条大道的必经之途,匈奴南扰关中,汉军北击匈奴,都取道灵州。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五条要道必经灵州,其中最重要的是由赫连勃勃的都城——统万城(陕西靖边),经盐池,过灵州,渡黄河,穿越阿拉善左旗,进入河西走廊,西行可达西域诸国的西域道。这条西域道,成为商贸往来、调兵用粮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丝绸之路在吴忠最为兴盛的通道。
唐时期,灵州是诸交通线的交会处,是西北最大的交通枢纽。向东有通往夏州的“灵夏道”(灵盐夏道),向南有通往原州、长安的“灵原道”和通往环州、长安的“灵环道”,“灵原道”又称“萧关道”,唐太宗灵州会盟和唐肃宗灵武登基走的都是“萧关道”。向西则是著名的“灵甘回鹘道”,因为这条路经凉州、甘州可达西域,所以又称灵凉甘大道,这条路也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丝绸之路的北线。这条古丝绸之路,汉代已经开通,是唐宋与吐蕃回鹘联系的重要通道,后来由于西夏占据灵州,这条与西域往来的通道被割断,元代得以完全恢复。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灵州是灵州西域道的必经之地。西域商贾往来,中原至灵州赴任官吏以及双方使节往来,均沿此道而行。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八月出发,九月十五日在灵州接见了少数民族首领,召开千人会盟大会。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灵州继位,其后所有军事、政治力量云集灵州,灵州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唐人的中兴之地。塞北民族也会聚朔方,以回纥为首的诸多民族,借机与唐王朝建立密切联系,即进行著名的“绢马贸易”。灵州在国防、外交上的地位得以凸显。这是吴忠历史上最为闪闪发光的黄金时期,古灵州今吴忠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一个金光闪闪的黄金点。
这些道路交会于灵州,一方面为调运军用物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了灵州商贸中心地位的形成。唐宋时期,灵州一直是西北地区各族进行茶马贸易的“和市”中心之一。
灵州最为主要的是灵州西域道。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沙州张义潮归唐后,他的使节也是绕过凉州到达灵州,再到长安的。《新唐书·回鹘传下》中记载:“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宣宗务绥柔荒远,遣使者抵灵州省其酋长,回鹘因遣人随使者来京师。”唐宣宗派去安西的使者在灵州与回鹘派来的使臣相遇,没有再西行,而是一起回到长安。
中国古代正史和出土文献都记载了经灵州到西域的路线。《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记载了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海跟随供奉官张匡邺西去于阗册封于阗王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沿途的记闻。
俄国人钢和泰在中国获得的出土于阗文书记载了于阗使臣经甘州(张掖)、凉州(武威)到灵州的行程。被斯坦因盗走的敦煌文书《西天路竟》,记录了五代时期内地僧人前往天竺取经的行程,反映了经灵州的中西交通路线:“东京至灵州四千里地。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
一段时期灵州西域道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域各国的特产和内地出产的丝绸、茶叶等成为道路上的重要运送物品。
当时的灵州西域道还是一条佛教文化传播之路。西去天竺、于阗的中原僧人,东来长安、五台山的西域僧人都频繁地活动在灵州道上。敦煌出土文书《定州开元寺僧归文启》就记载了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定州开元寺僧人归文前往天竺取经途中到达灵州,归文“兼将缘身衣物,买得驼两头,准备西登碛路”,说明经过灵州到西域的道路要穿越戈壁沙漠。《往五台山行记》记载了一个僧人戊寅年从沙州出发前往五台山,辛卯年十一月回到沙州。有研究者认为在唐末五代时期,有一条从沙州到五台山的佛教传播路线,即经瓜州(安西)、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灵州(吴忠),然后向北经过丰州(泉州)、胜州(榆林)、朔州(山西朔州)、代州(山西代县)、忻州(山西忻州)到达五台山。这条道路把印度和五台山两大佛教中心连接起来。
1985年,宁夏盐池县苏步井唐墓出土了表现胡旋舞舞姿和装饰的精美图案的石门扇,画面线条流畅,左右门扇两个起舞者各踩一块小圆毯,两人对舞,手持长带,做快速旋转状,四周用浅浮雕刻出卷云纹,就像舞伎在云中起舞一般,体态轻盈,给人一种飘逸、自然的视觉美感,表现了一种开放的生活气息。这是丝路胡人到吴忠的历史记述,胡旋舞刻画的正是通过丝路到达灵州的西域艺人,在盛唐时与灵州民众共商、共乐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