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洪蓉何欣)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式,全面提升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涂上浓重的“科技色彩”。
宁夏东吴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生产的硝酸胍、硝基胍、咪唑烷等化工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的上市公司及大型化工企业,部分产品直接出口至欧美、印度、东南亚等地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农药中间体供应商,该企业不仅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先后与俄罗斯和国内江苏省等一批化工学院签订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产品开发和工艺优化等相关研发活动,企业规模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共有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受理专利26项。
“我们充分发挥研发团队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国际胍盐类及其下游产品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内行业内遥遥领先。”11月17日,该公司副总经理刘长明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青铜峡市民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专业从事各种农业、畜牧业机械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创新研发为两条主线,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研发出先进生产设备48台套。目前拥有国家专利61项,十几项专利技术已成功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其中“葡萄开沟施肥一体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优秀成果奖。今年获批的自治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宁夏酿酒葡萄专用开沟施肥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研发成功后,将有效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该公司负责人茂国军说:“我们注重科技研发及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共同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的转化应用,实现了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提升了产业科技创新能级。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与国家大院大所、东部地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合作,通过政策、项目和服务的奖励扶持帮助,逐步构建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农高企)、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目前,全市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8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33家,一批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