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守岭车站站牌。
分守岭车站遗址。 杨森军文/图
分守岭,因包兰铁路“分守岭站”而闻名。但关于“分守岭”地名由来说法不一。本文试对“分守岭”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分守岭”最早出现在明代,称“分水岭”。《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宁夏总镇·前卫:“安定墩、临武口墩、临泉墩、镇山墩、哈喇木墩、大沙沟墩、庙山墩、沙山儿墩、分水岭墩、硖口墩、嵬宁墩、骆家庄墩、张六闸墩,以上一十三墩,大坝拨军瞭望。”《万历朔方新志》卷二·边防·烽燧:“峡口、灵武、分水岭……十墩,右卫大坝堡段。”也就是说,“分水岭墩”是明代大坝堡拨军瞭望的一座烽火墩。此地为什么叫分水岭呢?分水岭是指划分相邻两流域或河流的山岭或高地。这里有一条山岭,正好是大坝堡南边界向西南一直延伸连接到贺兰山东麓,此岭东北方向是银川平原,此岭以上则是光秃秃的荒漠戈壁,称“分水岭”也不为过。
到了清朝,《乾隆宁夏府志》中不仅有分守岭墩,而且还有“分守岭”地名词条。《乾隆宁夏府志》卷三·地理:“分守岭,在广武堡北二十里,为朔县(宁朔县,今青铜峡市)中卫交界。”《乾隆宁夏府志》卷十一·兵防:“分守岭墩、双峰山墩、骆家庄墩、张通庄墩,以上分属大坝堡。”也就是说,分守岭是大坝堡的一座烽火墩,是宁朔县与中卫县交界之处的地名。
到了民国时期继续沿用分守岭地名,《朔方道志》卷二·形胜:“分守岭,在县东北广武堡北二十里,为中卫宁朔二县分界处。”由于表述模糊,因此,后人将卡子庙以北至109国道与艾山街立交桥,全部称作分守岭。
笔者近日获得一份1935年《广武城图》,结合图中地理情况,对照今日地理现状,图中将分守岭明确标注在今109国道与青铜峡镇艾山街交会处东南山头下。结合《康熙朔方广武志》卷十七·塘墩所记,此处就是广武城最北边分防的塘墩“红山儿墩”,也就是大坝堡与广武城的“分守岭”。
1954年10月,包兰铁路开工建设,1958年7月通车,10月交付运营,并在广武建设分守岭火车站,离包头站589公里,离兰州站390公里,隶属兰州铁路局银川铁路分局管辖,是五等站,铺设轨道3条,主要办理旅客乘降,不办理行李、包裹托运和货运营业。
分守岭站建成初期地属中宁县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6月划归渠口人民公社。1960年6月,成立中宁县广武农场。1960年8月,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1968年3月,广武农场改称红卫农场。1969年3月,红卫农场改建为红卫公社,1972年改称广武公社,1984年改称广武乡。2003年7月,撤销广武乡,整建制并入青铜峡镇。
随着出行方式的转变,铁路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年,包兰铁路扩能改造后,绿皮火车退出历史舞台,分守岭站停止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