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振翅群雁飞

——“吴忠对人才更友好,人才在吴忠更有为”系列报道之二

版名:封面
  
  本报记者吴海燕
  “师带徒”培养人才、“人才工作室”搭建平台、“人才项目资金”专项支持……近年来,吴忠市扎实推进“才聚宁夏1134行动”,大力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坚持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载体平台、聘任特聘专家、设立项目支持“四位一体”,通过柔性引才开展学科培育、技术服务、科研攻关等工作,不断探索“人才+”模式,统筹资源联合发力,以“人才首位”点燃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释放人才培育“雁阵效应”。
  5月16日,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蔬菜大棚里,一垄垄辣椒植株郁郁葱葱,这种辣椒是“蔬菜博士”改良的品种。
  “原来种菜全靠自己摸索,收成时好时坏。自从有了专家指导,从选苗、栽种到管护,全过程都讲究科学,一年下来,感觉自己都变成半个专家了。”该镇种植大户闫军说,“利通区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共建蔬菜博士(专家)工作指导站,专家推广的拱棚‘早春西瓜+越夏辣椒免耕连茬’和四膜覆盖种植技术,实现了一年两茬种植,每亩纯收入达两万多元。”
  2022年3月,宁夏农林科学院在高闸镇成立蔬菜博士(专家)工作指导站,在“蔬菜博士”的指导下,该镇建成占地1800亩,集生产、存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集中发展特色优势设施瓜菜和菌菇产业,实现农业专家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目前,该工作站已派驻技术指导团队9人,培育本地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员20多人。2023年,产业联盟带动12个联建村均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带动413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解决4000名劳动力就业,年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万元。
  吴忠市把柔性引进人才作为破解本土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关键一招”,聚焦产业突出技术问题和瓶颈,采取顾问指导、挂职兼职、候鸟服务、项目合作、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团队,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四场景、一讲堂、一门户”所指的是设立在利通区第十八小学的教师智能研修中心。“研修中心通过‘一块屏、一根线、一张网’,就能把所有人链接起来。”利通区教师智能研修中心负责人周丽华介绍,过去巡课要到每个学校的教室里去,如今在大屏上就可以达到巡课目标。
  说话间,周丽华只是简单地操作,利通区第三小学一年级(7)班上课的实时画面就在大屏上显示出来。“我们可以发布消息给老师,老师那边的白板会实时显示,随时沟通交流。”周丽华介绍,除巡课外,研修中心对解决县域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名优骨干教师作用发挥、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问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利通区教师智能研修中心通过搭建的平台,打造了人才培育新高地。同时,借助“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利用“135”教研模式深化“三航教师培训”培养成果,全力服务13个农村学校的784名教师;利用“名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各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46个、初中学科团队9个、线上学科联盟14个。
  近年来,吴忠市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人才强市25条”、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的激励措施(试行)》等重要文件,配套制定中青年人才外出研修、“师带徒”人才培养、建设人才工作室等3项制度,提出实施柔性引才项目、发放用人单位引才补助、选聘“吴忠市特聘专家”等19项硬措施,用“真金白银”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