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的“五湖四海一家亲”

版名:要闻
  
  本报通讯员蔡莞郁
  5月20日,杨有才来到青铜峡市瞿靖镇光辉村“异地有家”服务站,打算趁着当天开展的爱心义剪活动打理一下自己的头发。“有啥要求没?”“没啥要求,剪短点就行。”宁夏方言和云南方言几乎已没有交流障碍,志愿者详细询问杨有才的发型要求和风俗习惯后,不一会儿,令人满意的“私人订制”发型全新亮相。
  “我都已经会说不少宁夏话了。”杨有才笑着和记者展示了几句,“我来5年了,每年回来就像回到家一样。在这里生活、居住都很适应,逢年过节村上还组织一些活动,大家热闹地聚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每次有活动都积极参加的杨有才,已经越来越融入和自己家乡相距几千里远的“第二故乡”。
  瞿靖镇是青铜峡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之一,在4500名外来务工人员中,苗族、布依族分别占48%、47%,汉族、壮族、彝族等民族占5%,构成了多民族聚居的现实场景。他们每年3月至11月来务工,农闲时返乡,候鸟迁徙般往返于青铜峡和故乡。
  为了让这些异地“老乡”在瞿靖镇住得下、住得好、融得进,2019年,光辉村搭建了首家“异地有家”服务站,提出“异地有家、他乡有爱”凝心聚力理念,为外来务工流动人口提供安全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管理。
  来自贵州省紫云县的罗会在瞿靖镇开了一家贵州风味餐馆,不大的店面融合了各地美食,为居住在附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带来故乡的味道。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却犯了难。“孩子上学是个麻烦。”他有些苦恼。工作人员得知后,主动对接协调,孩子顺利进入瞿靖幼儿园。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嘛,在这里我结交了很多不同民族的朋友,大家互帮互助,生活得很幸福。”罗会说。瞿靖镇依托“异地有家”服务站,聚力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累计帮助务工者子女入学68人,每年提供健康义诊24次、法律讲座10余次。
  生活上各民族守望相助,文化则是凝聚人心、团结协作的强大精神纽带。近日,毛桥村以非遗传承为主线,积极挖掘苗绣的工艺技法和时代价值,在毛桥大院举办“我的家乡有宝藏苗绣非遗话团结”苗绣赏学活动。苗族同胞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局部图形巧妙组合,便形成了长江滔滔、百鸟纷飞等图案秀美的艺术精品,让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绽放光彩。不少村民看到精美的苗绣制品心动不已,纷纷想自己试一试。
  “大家认识了苗绣,我们也了解了黄河的农耕文化。”来自云南省的杨文高说。为加强文化交流,毛桥村组织这些来自外省的朋友走进“农业学大寨”收藏馆,通过介绍一件件农耕用具,讲述一段段瞿靖故事,让黄河岸边的农耕文化逐步印刻在各族群众的心田,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在瞿靖镇民族团结不只是个口号,已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瞿靖镇党委书记聂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