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民俗中的羊文化

版名:吴忠记忆
  
  周永祥
  翻开盐池县地图,细心的人会发现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全县的行政区域形状像一张滩羊皮,而且以“圈”“场”“井”命名的村庄就有50多个,如“张记圈”“王记圈”“李记场”“赵记场”“黄记井”“白记井”等等。从这些地名上就反映出了盐池县历史上的经济结构,即以牧业为主的农牧经济型社会。
  盐池大草原,地广人稀,属干旱半荒漠地区。农民都住土墙土坯垒成的土平房,所以村庄只不过是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坷垃,一抹土黄色。乡村又缺少树木,所以远看一个村庄,唯独打眼的就是那一道黑色的羊圈墙。如果这羊圈是张姓的,该村子自然命名为“张记圈”了。
  村民的羊圈都是用黄土板筑夯成的,一般有2.7米高,然后在墙顶上用捆好的沙蒿柴格子“戴帽”,向墙两边各拨出1米多宽,这样的羊圈圈羊,冬天可避风雪,秋夏可躲雨淋。同时,过去盐池草原上狼多,墙顶有了“封帽柴”,可以阻挡野狼跳入羊圈。所以,凡是羊圈,墙上必须压柴。这样的沙蒿柴在羊圈墙上形成了一道齐刷刷的黑坎,就成了一个村庄最耀眼的风景,即使在几里以外,看这个村庄,其他物体一片模糊,唯独羊圈,清晰在目。这就是村庄以“圈”命名的原因之一吧。
  至于地名中的“场”,也是与羊有关。假如本地方的草头薄,就得向另一个水草较好的地方转移。所迁到的临时地方,即称“羊场”。这种临时羊场,久而久之,便成了固定的住所,便把“羊”字省略了,专称某某场,若是李姓的羊场,这个村庄即称作“李记场”了。
  还有“井”,还是与羊有密切的联系。养羊的先决条件是水源,盐池县又缺少地表径流,饮羊只能靠地下水。假如张姓牧主在某地养羊,必须就地挖井取水饮羊,这就有了“张记井”这样的庄头名称了。
  不论是以“圈”还是以“场”“井”命名的庄子,这在其他地方都是极少见的,盐池县的这一现象最为普遍,说到底还是一种滩羊的“文化胎记”。
  这一“文化胎记”不仅反映在村落名称上,而且具体地印到了每个人身上。
  盐池的农民,从生下来就以羊来命名,什么“小羊”“双羊”“羊娃”“对羊”“羊羔”“锁羊”等等。长到七八岁,就能跟随着大人去放羊了。当放羊娃长到能成婚时,男女方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羊肉,最后随女方陪嫁的还是羊。我的祖母出嫁时,娘家就将羊作为嫁妆,当时对我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由此我们穷家才开始有了发展的资本,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终于以羊发起了家。我父亲也终生以羊为伴:从小开始放羊,学会养羊,后来做上了“羊”生意,跑包头贩羊毛,收购二毛皮子;最后成为养羊、吃羊、鉴别羊、贩羊皮的“羊专家”。俗话说“门里出身会三分”,父亲的这些“羊经验”也影响到了我们这一代,所以在今天写起这些“羊文章”,讲起这些“羊故事”,透视这些“羊文化”,对我而言,是驾轻就熟的事情。
  用羊“领牲”,这是盐池人的一大风俗。从古墓出土物品分析,有地位的人陪葬羊、马,为的是让亡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用。盐池人用羊“领牲”,风俗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仅用活羊给亡人领牲,而且在灵柩前必须还有一对纸羊陪伴。过去有钱有地位的人还要在墓地上用石羊来护陵,可见本地人对羊的钟情。
  盐池人,不仅在出生、结婚、去世这三个关键点上体现了羊的价值与文化,而且终生与羊为伴。旧社会,工业日用品少而贵,像布匹一类的纺织品,普通百姓根本穿不起,而羊皮却十分便宜,所以农民全家老少一律穿原生的羊皮。我的三姑奶奶临出嫁的那年春节,才享受到了用红布做的一件外罩,套在皮滚子(上衣)上过了个年。过后,这件红布外套就成了姑奶奶一件像样的嫁衣。
  在饮食上的“羊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这主要取决于盐池羊肉的特殊性。我的两个儿媳分别是天津和成都的,她们一向对羊肉不要说吃,就是闻到那股腥膻味也反胃。但当她们第一次到盐池,抱着试探的心理,先用筷子尖儿试着挑上一丁点儿,放在舌尖上尝了一下,结果完全出乎自己所料,盐池羊肉就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羊肉,其嫩香味使她们一尝钟情。临返程时,婆婆还特意为她们炒上一些羊肉作为送行礼。
  在盐池烹调文化中,羊肉的做法有清炖、爆炒、蒸、煮、焖、烤、涮、烧等,单是羊身上的边角料,就足可以做出一篇大文章来。羊杂碎小吃,早就名扬天下。羊杂碎中仅维生素含量就达20多种,羊肝是明目的;羊肚高蛋白,是补虚的好膳食;羊肺灌面糊,荤素兼备;羊腰补肾,老少咸宜;卤羊蹄啃起来,更是“筋筋”有味。
  羊,与盐池人民的物质生活休戚相关,而且在盐池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对羊也是十分崇拜的,“三十只羊,一对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解放前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精神追求;用活羊领牲,用纸羊守灵,这是活人对亡人的精神寄托;贴窗花剪出的纸羊,过中秋节给孩子烙的面羊,这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诸如此类精神领域,无不打上羊文化的烙印。
  尤其是过春节,每逢大年初一清晨,第一件大事就是先进羊圈拜过苏武后,用各种颜色把羊涂得五彩缤纷,然后赶出圈门,在羊群里点放鞭炮,把羊炸得狂奔乱叫,以此渲染过年的喜庆气氛。这种传统活动叫作“出行”,大概是在新年伊始用羊避邪,预祝全年的出行大吉大利的意思吧。
  “羊”是个象形字,头上两点,像羊角,下面拖着个长尾巴。这羊尾巴,也有一定的学问,从羊自身的生物学角度来讲,它与骆驼背上的峰子一样,都有着贮存脂肪养料的功能。从民俗学角度来讲,滩羊尾巴是尊贵的象征,所以订婚抬礼用的羊,不能是山羊,山羊没有肥大的尾巴,不富态。据说山羊蹄子躁,跑得快,若用山羊肉订婚,娶来的媳妇不守家,往娘家跑得勤。给别人送礼同样都用滩羊,而且尾巴越大越肥越光彩。
  可见,人们视羊为“祥”,把平安祝福全寄托在羊身上。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表象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这些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方方面面,无不折射着盐池人民的“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