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新李(右)、宁夏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马丽(左)开展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培训,提升小播音员的专业素养(5月31日摄)。吴荣摄 本报记者吴荣董泊麟见习记者王思远
从东海之滨到塞上江南,“山村学校广播站”公益项目跨越2000多公里,于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在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中心学校正式开播。崭新的广播站不仅是一扇通向知识海洋的窗口,成为农村学校了解广阔世界的平台,更是一扇通向孩子们心中无限梦想的大门,给更多热爱主持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2023年10月,市妇联深入马莲渠中心学校实地考察并开始谋划筹建工作。从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到最终投入使用,项目共持续了8个月。同时,通过提供“硬件+软件”结合的教育帮扶,共同推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以爱心与真心书写了“跨越山海听见梦想”的力量。
广播站让农村孩子勇敢表达自我
5月31日上午10点,马莲渠中心学校学生做完眼保健操后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嬉闹声回荡在校园上空。伴随着校园广播站的广播声响起,喧闹的校园很快安静下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巾声有约’校园广播和大家见面了,我是第二期的主持人杨佳悦。明天就是儿童节,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小主持人稚嫩洪亮的声音从校园广播中传出,回荡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
“广播站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稀罕物,已经有十几名同学都来找我报名,希望练好普通话,成为和杨佳悦一样的小小主持人。”该校教师郭慧宾介绍,学生报名热情高涨,开始敢于表现自我。
马莲渠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706名学生。“学校以前没有广播站,只有一台播音器,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同学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相对薄弱。”该校党总支书记丁红军表示,校园广播站的成立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积极构建信息化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200多个日夜的筹备,2000多公里的等待,这份来自东海之滨的爱与期待,已融汇在黄河之滨。开播仪式上,来自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新李、宁夏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马丽为同学们开展培训,从基本的发音方式到表达技巧……在一遍遍的发音与练习中,在一次次的引导与鼓励中,孩子们目光中的羞怯与腼腆逐渐淡去,他们端坐起身子,微微扬起下巴,拿起话筒,勇敢地开启了一场美妙的“声音之旅”。
“好神奇!按下这个按钮,我的声音就从话筒里传出来了。”刚播报完的学生王洋好奇地瞪大双眼,不可置信地说。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依次坐上主播椅,戴上耳麦、调动音轨,体验当一回电台“小主播”。接着,两位老师又与小主持人们配对搭档开始模拟主持,通过对主持场景的真实还原,让孩子们适应播报的语速和节奏,快速进入到“主持人”的角色里。“我希望能给小朋友们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勇敢展现自我、蓬勃向上发展的种子。当看到大家在话筒前自信表达自我时,我想‘这颗种子’已经发芽了。”新李感慨道。
马丽表示,广播站的成立让孩子们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和了解媒体生产制作的机会,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他们心田种下了艺术的种子,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段贯口连着一曲童谣,一支朗诵串着一首诗词,大手拉着小手,“大树”护着“小树”,传承的爱在童声里绽放。
校园广播站的落成,不是故事的剧终,而是梦想的起点。开播仪式上,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还向学校捐赠了视频公益课程。“未来,我们将结合马莲渠中心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语言表达和播音主持系列公益课程,并对接联系高校大学生与学生进行结对帮扶,组织开展支教活动。同时,组织马莲渠中心学校学生前往长三角区域开展研学活动。”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巾帼园)副主任魏迎娣说。
471个微心愿架起“山海情”
“亲爱的马莲渠中心学校的同学们:你们好!见字如晤,展信舒颜。我们是远在上海、杭州、南京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今年我们将带着一座奇妙的‘山村学校广播站’来与你们相见!虽然还未曾谋面,但我们彼此的认识就从此刻开始吧!写下第一封回信给我们,这封信里可以包含一个你们的小小心愿,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所念所想,必有回响!……”
今年1月,一封来自上海的书信,将千里之外的温暖和关爱送到了马莲渠中心学校师生们手中。471个微心愿的故事也从那时开始。
“我想要一盏台灯。”
“我想去一趟南京,感受南京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我想要一副羽毛球拍。”
……
这些小小的愿望,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马莲渠中心学校的同学们来说,却是一直以来的梦想。
马莲渠中心学校校长鲁昆介绍,学校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比较大,他们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