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江南”与宁夏吴忠

版名:吴忠记忆
    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资料图片)。

  胡建东
  唐代诗人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一诗,在宁夏的知名度很高,尤其是开头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两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且习惯性地认为宁夏川之所以被称作“塞北江南”,就是由这两句诗而来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宁夏川说的是银川平原,银川在1947年以前一直叫宁夏。银川平原就在贺兰山下,韦蟾的诗中又写到“贺兰山下”,所以银川平原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误认为是诗中所说的塞北江南。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塞北江南”同“银川平原”紧紧联系在一起,提起银川平原必想到塞北江南;提起塞北江南首先想到的就是银川平原。
  其实,“塞北江南”说的不完全是银川平原,起初是确指灵州,即吴忠平原。这还要从“塞北江南”的由来说起。
  在中国历史上,公元420年到589年的170年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更替的朝代,都建都建康;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参差交错存在的王朝,北魏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魏建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西魏建都长安、北齐建都邺、北周建都长安。南北朝的后期,处在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陈国,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陈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姓作为王朝的朝代。凭借江南水乡的富庶,陈国发展较快,国势较为强大,便想向北朝的北周国扩展地盘。而此时北朝的北周国,正在经历第三任皇帝宇文邕时期。宇文邕是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的第四子。据说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气)质”,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人说:“成吾志者,此儿也。”宇文邕当了十八年皇帝,用了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四个年号,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陈宣帝陈顼太建九年(577年),正值北周武帝建德六年。陈宣帝听说北周灭掉了北齐,便想争夺徐州、兖州等地,遂派大将吴明彻率10万大军去征伐攻打北周的地盘,北周派大将王轨率兵抵抗。
  吴明彻一路进军锐不可当,一连攻下了北周的许多地方。第二年二月,即陈太建十年(578年)、北周宣政元年二月,吴明彻又进攻北周的彭城,由于吴明彻的轻敌思想且患有背疾,作战不力,被北周大将王轨打得大败,主帅吴明彻及以下3万余众被北周所俘。北周武帝宇文邕爱惜吴明彻的将才,不仅没有杀他,还封他为怀德公,位列大将军。但吴明彻作为败军之将羞愧难当,忧愤而死于北周都城长安。吴明彻死后,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即北周大成元年,北周王朝便把所俘陈国的3万余众迁到灵州,在那里进行屯垦戍边。
  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地区,这一点近年来文史界通过考证已得到确认。这一带当时杂居着一些西北少数民族,被称作羌人或西戎,生产方式多以游牧为主,文化习俗则是各少数民族杂乱不一,史书称其“本杂羌戎之俗”。
  南朝的疆域在江南,即今天的南京。南京一带的长江为西南—东北流向,故人们又把这里称作“江东”或“江左”,其实还属江南。陈国的战俘都是江南人,他们迁徙到了灵州一带,就把江南的生产技术和江南人尚礼好学的风俗习惯也带到了这里。他们用江南的灌溉技术开发了灵州的黄河水利灌溉,江南人崇尚礼节、好学成风的习俗,影响改变了当地居民“羌戎”之俗。灵州不仅有如江南的灌溉农业,且民众习俗大有江南之风,故灵州被称作“塞北江南”。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的《太平寰宇记》中就说,(灵州)“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因南北朝在唐朝之前,所以唐朝诗人韦蟾在诗中说“塞北江南旧有名”,就是说,在唐朝以前的南北朝时期,灵州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塞北江南”这样的称谓。不过,最先的“塞北江南”是一种文化概念,即指这块塞北之地有如江南一般尚礼好学的民风民俗,“彬彬然有江左之风”。再后来北宋大臣曾公亮在他的著作《武经总要》中又说,因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有水田、果园……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指此地”。这时,人们才把文化概念扩大为自然概念,将有如江南一般鱼米之乡的意思也包含了进来,并把所指的地域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扩大到怀远(今河西地区)。
  也许有人会说,韦蟾诗中不是说“贺兰山下果园成”吗,那说的是“塞北江南”是在贺兰山下,而贺兰山下应是银川平原才对。
  其实,韦蟾说的贺兰山下,说的还是吴忠平原,而不是银川平原。虽然银川平原离贺兰山最近,吴忠平原离贺兰山是远了一点,但仍可说成是贺兰山下。更为主要的是,韦蟾诗的标题中已明明白白写着是“送卢潘尚书之灵武”,“灵武”不是今宁夏灵武市,而是当时同地异名(既称灵武,亦称灵州)的灵州,也就是今天的吴忠一地。“之”的意思是“去”“往”,“之灵武”就是去往灵武,亦即到灵州。诗人赋诗送别卢潘到灵州去,当然要描绘灵州的风光,决不会文不对题、风马牛不相及地去描写灵州之外的另一地的风光。既然诗中写的是灵州一地的风光,塞北江南当然在灵州一地了,也就是今天的吴忠平原。
  另外,“贺兰山下果园成”所说的“果园”,就是在今天的宁夏吴忠这个地方。《后魏书》记载:“太平真君五年,刁雍为薄骨骝(律)镇将。九年,表求造城。诏名曰刁公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说:“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这些文字记载,都是说刁公城(后称薄骨律仓城)所在的河渚(又称“河奇”),土肥水美,成了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种植瓜果的地方,薄骨律仓城也被称为赫连果城,“旧是赫连果园地”。据今专家学者考证,这里所说的河渚,即是唐代灵州所在地。也就是说,“果园”是指古灵州,即在今吴忠。今吴忠的早元,旧称“枣园”。1989年《宁夏文史》(第四辑)载有朱克辛的《古灵州城考》一文,文中写道:“而赫连勃勃果园地,即今吴忠市的早元(原名枣园,因多枣树而得名)。”据此,同样说明“塞北江南”指的是今吴忠。
  那么,为什么会把这里称作“塞北”呢?塞,指的是边塞,又有阻隔的含义在里边。战国至秦代以来,为抵御勇猛剽悍的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王朝在北部边塞修筑长城,人们就习惯以长城为塞。长城以南称塞内、塞南、塞下,长城以北称塞外、塞北、塞上。今宁夏境内隋代以前的长城,是在今宁夏固原一带,也就是说以今固原一带为“塞”。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在固原以北的长城之外,故属塞北之地。由于这块塞北之地经陈国的江南移民(战俘)加以开发之后,不仅富庶得有如江南鱼米之乡,而且也有了江南人的风俗文化,故称作“塞北江南”。
  通过以上的历史事实,我们就能明白“塞北江南”原先是从文化角度出发,指的是吴忠平原,后又扩大到自然、物产角度,泛指整个宁夏北部的引黄灌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