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瑞查看茶室里的土特产品(资料图片)。
村民在弘德村综治中心办理事务(资料图片)。
弘德村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更多移民群众就业(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马昊坤见习记者马雅琴贺鹏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首站来到了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听取宁夏以及弘德村脱贫攻坚情况介绍,看望弘德村扶贫车间的务工群众,了解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并来到村民刘克瑞家,仔细看院落、客厅、卧室、厨房、牛棚,详细了解他家的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详细了解移民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更好生活还在后头……”总书记临别时和乡亲们频频招手,送上暖心祝福。
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成为弘德村村民团结奋进、勤劳奋进的不竭动力。近日,记者再次走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弘德村,探访移民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体验移民群众搬出来的好日子。
产业兴旺“富口袋”激发共同富裕新活力
走进弘德村,行之所至,满目苍翠。平整宽阔的村道边,修建精致的行道树和绿植装点着村子。村民脚步匆匆,赶去工厂上班。
在吴忠兴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水雾弥漫,织机轰隆,一团团棉花经过操作工人和机器的相互配合,变成一轴轴纤细结实的纱线,销往广东、江苏等地。这里的工人大多数都是弘德村的村民,不出村子成为“上班族”,这让很多村民觉得十分舒心。
吴忠兴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处负责人李银翠穿梭在厂房与办公室之间,入职几年来,她从工厂的普通工人成长为财务处负责人,已经成为公司的“多面手”。她说:“我是陕西宝鸡人,也是弘德村的外来媳妇,如今工作稳定,家庭和睦,我很知足。”
工资待遇好,离家又近,李银翠和丈夫选择一起留下来。“10分钟的通勤路程,我每天下班都可以回家。”李银翠说,“去年,我们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除了能去纺织厂上班,还有很多人选择像村民杨耀梅一样,与水发浩海(吴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承包温棚种植蔬菜增收致富。
杨耀梅说:“该公司创新的联农富农模式已经运作好几年,看着村里人都加入进来,有了好收益,我也承包了4个大棚,一年能收入8万元。”
目前,宁夏瓦尔登实业、宁夏富阳工贸、水发浩海等7家企业在弘德村落户,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更多的移民群众就业。“全村2927名劳动力,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有序输出,年劳务收益8000多万元。”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说。
除了坚持劳务输出,发展现代农业,弘德村还大力建设党员教育基地,让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弘德村,感受这个移民村的新变化。“现在,村里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601批次33586人。”任军说。
发展红色旅游之后,刘克瑞一家也越来越热闹。他在院子里建起了茶室,顺便卖点土特产品,平均每月增收1000多元。儿媳妇海小荣在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做讲解员,为研学团讲述本村的发展故事。海小荣说:“做讲解员这4年来,我的收入稳定了,工作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我们村旅游,很多年轻人也选择回乡创业,村子一天一个样,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美。”
直播带货行业兴起后,村里的农产品展销馆又增加了新功能。海小荣在做讲解员的同时,还积极学习直播带货。她和同村几名年轻人成了村里首批直播带货员,积极售卖本地的特色产品,为村集体增收100万余元。
现代农业让移民群众正逐步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化,劳务就业持续拓展,红色旅游教育资源与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盘活“乡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串联精品路线,近年来,弘德村紧紧围绕劳务输出、土地流转、飞地养殖、乡村旅游四大产业,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带领村民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走出了“稳健的步伐”。截至2023年底,弘德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9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突破200万元。
党建引领“强堡垒”夯实基层治理格局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
在弘德村,5615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让弘德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团结村”。
刘克银是村上的一名调解员,经常和网格员进村入户化解矛盾纠纷。刘克银说:“我们坚持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调解时发现的一些小问题,能解决的就解决了,有些解决不了的,联合警务室相互配合。牵扯到相关法律时,村上的法律顾问也会及时帮助,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年来,弘德村通过网格员摸排、村干部走访、村民反映、部门反馈等途径,第一时间掌握村民需求,解决群众困难。问题了解清楚了,处理矛盾的办法自然也就多了。如今,刘克银最大的感受就是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欢声笑语多了,大家聚在一起最愿意聊“怎样能挣更多的钱把日子过好,怎样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这样的话题。偶尔有矛盾纠纷,大家更愿意从法律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
弘德村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成立产业发展、劳务输出、脱贫先锋、环境整治、市场治理、移风易俗、矛盾化解、护林防火8个功能性党小组,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吸引8名本村毕业大学生加入村级事务管理,为组织建设输入新鲜血液,让功能性党小组成为群众走上致富路的“领头雁”。
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之间比着干。弘德村通过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家门口,无论是急事难事,村民都能找到对应的党小组。
“我们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党员教育基地、农特产展销馆、民宿等旅游设施,实施污水管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改善项目,真正实现了村庄‘面子’‘里子’双提升。”任军说。
与此同时,弘德村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以“积分量化”正向促进、“一票否决”反向约束、“结果运用”长效激励,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关心村级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小小的积分激起了大大的能量。同时,积分制下的工作更为公平公正,有效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组织强、产业旺、环境优、民风好。
“我们将这些方法整合完善,总结成为‘123456’工作法,实现了‘聚心聚智聚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了‘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任军说。
民生保障“硬腰杆”绘就安居乐业蓝图
6月3日,弘德村驻村第一书记丁明来到村里监测户张小军的家中,为他送去一辆崭新的轮椅。
35岁的张小军家中一共5口人,3个孩子均在读小学。2017年,张小军患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后只能依靠拐杖行走,属于肢体二级残疾。长期以来,因双拐磨损导致肩部疼痛,大部分时间卧床在家,出行困难。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张小军的情况后,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申请了一辆轮椅。丁明说:“自从来到弘德村,我们一直很关注张小军。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重拾信心、走出家门。”
同样默默关注张小军的还有弘德村残协,他们为张小军申请国家政策补贴,以保障他的基本生活。2023年,张小军家享受5个A档低保,产业补助6500元,残疾人灵活就业补贴200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每月230元。除此之外,弘德村残协还为他适配了康复脚踏车和握力器,方便日常康复训练。
看到这么多人为自己奔波,张小军深受感动,他说:“正是大家的关心和帮助鼓励了我,我要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大家的支持,用双手创造新的幸福生活。”
如今,张小军夫妻重振信心,在村里摆摊卖凉皮、卖衣服,为自己的小日子越过越好而努力奋斗着。
关注小家的困难,也兼顾大家的方便。弘德村建民生服务市场一直是村里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2022年,中国大唐宁夏分公司捐资750万元,在弘德村、同原村援建了2100余平方米的鲁家窑公共民生服务市场二期项目。听说民生服务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后,可以带动50名移民群众就近就业创业,这让很多村里想要自主创业的年轻人跃跃欲试。
“我觉得这样不仅解决了路边商贩乱摆乱放问题,也方便了村里人的生活,给想创业的年轻人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村民李兰说。
“鲁家窑公共民生服务市场二期项目的实施,让弘德村现有市场功能更加完善,布局也更加合理,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补齐了建设短板,优化了营商环境。项目运营后,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到20万元。”丁明说。
据了解,目前市场的招商工作正在进行,弘德村将优先保障村里监测户、困难户的租赁权,让他们通过第三产业增加收入。
特色“小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大发展”,创新“小方法”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完善“小市场”服务人民群众“大民生”,四年时间悄然而逝,但弘德村村民的拼搏劲头不减,大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一个个巧办法、硬道理、铁脚板创造出平安、富足、喜乐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