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版名:要闻
 
  多线相交织网成面绘就治理新“枫”景 
  去年12月,吴忠市红寺堡区综治中心接到群众反映宁夏枫桦实业有限公司未按月足额向农民工拨付工资问题后,及时“吹哨”辖区劳动监察、住建等部门处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有能力支付而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经红寺堡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局多次限期整改后仍不支付。
  随后,红寺堡区综治中心再次“吹哨”,红寺堡区政法、住建、公安、司法、信访、人社等相关部门攻坚化解。经过16个小时的协商,该施工项目甲方与乙方及相关负责人自愿达成并签订协议。今年1月5日,红寺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情况说明,已发放结清该施工项目一期和二期全部农民工工资,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这得益于红寺堡区运用“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和综治中心“1+N+N+1=0”工作模式,扎实推动基层法治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落地落细。“2023年11月以来,红寺堡区因地制宜、依规而行,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做实各级综治中心及网格员四级联动‘纵线’,完善乡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横线’,织网成面,全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红寺堡区委政法委综治中心主任买丰林说。
  1至4月份,红寺堡区共排查矛盾纠纷527件,化解510件,化解率达96.8%,与去年同比上升30%,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各类经济指标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该区结合移民地区实际,还总结了红寺堡镇“55124”治理模式、大河乡“小挎包一线工作法”、柳泉乡“四门工作法”、新庄集乡“五心归一”工作法等经验做法,品牌亮点突出,形成红寺堡区整体推进又各具个性特色的良好基层法治工作建设格局。
  创新三步闭环工作法下好化解矛盾“先手棋”
  “从上次调解完之后,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再没有产生新的矛盾。”青铜峡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民警在对一起邻里纠纷进行回访时,双方当事人这样说道。
  今年以来,青铜峡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事前排查、事中调解、事后回访“三步闭环工作法”,探索矛盾纠纷治理新模式,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确保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青铜峡市实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制度,积极推行政法单位领导干部包抓联系机制,该市39个“一庭三所一中心”将166名“三官一师两员”全部下沉基层一线,坚持每周联席研判、电话预约随时服务,全力打造“半小时矛盾纠纷调解圈”。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9个镇级、109个村(社区)级规范化综治中心。
  青铜峡市通过积极创新基层法治党建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功能型党组织,织密织牢“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党建网格,有效激发了党建引领防范化解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新活力。
  此外,青铜峡市按照“四有四化”标准,统筹整合信访、人民调解、劳动仲裁、法律服务等职能和力量,健全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铁脚板”运行体系,做到发现上报、化解处置、分流转办、反馈问效、信访受理、风险提示各环节有效衔接,推动基层治理方式由“单兵作战”向“团队服务”转变,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用足用好“五联”模式解开矛盾纠纷“烦心结”
  盐池县把“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盐池的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方法,细化任务举措,探索以问题联排、矛盾联调、风险联防、民生联抓、内力联动“五联”模式,夯实基层法治基础,实现了发现问题系统化、调处力量多元化、责任落实精准化、服务群众精细化、治理效能一体化“五化”成效,推动“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走深走实。
  “虽然这起家庭纠纷得到了很好的调解,但是考虑到这家人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乡没有其他亲戚朋友,该村民警和包村干部应该继续跟踪回访,做好心理疏导,防止夫妻间矛盾继续发生。”5月7日,盐池县麻黄山乡综治中心召开的周研判会议,对之前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情况进行研判。
  盐池县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议事原则,聚焦村社化解、街乡统筹、县级整合的功能定位,解开矛盾纠纷“烦心结”。截至目前,矛盾纠纷化解率98.6%,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
  “我们积极强化县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功能,整合人民调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多部门职能和力量,推动多元化解,协调化解各类重大问题278件,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盐池县综治中心负责人包海莉说。
  “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开展以来,盐池县人民法院收案数稳步下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2%,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0%,信访批次、人次同比下降17.6%和18.3%,矛盾纠纷排查率、化解率同比明显上升,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发现能力显著提升。
  风险管控关口前移打通基层法治神经末梢
  今年4月,同心县下马关镇丁永福为同心县司法局下马关司法所送上写有“耐心细致、化解矛盾,不忘初心、服务人民”字样的锦旗,感谢在下马关司法所及全体人民调解员的共同帮助下,化解了难题。
  这是同心县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和“事心双调”工作机制,全面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一个案例。
  同心县因地制宜,统筹政法力量,整合治理资源,系统构建乡镇(开发区)综治中心统筹、村(社区)“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法治体系,推动社会稳定风险管控关口前移,积极应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
  同心县委政法委积极落实乡镇(开发区)综治中心周分析研判、半月基层法治联席会议等机制,统筹辖区资源力量,分析研判辖区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形势,扎实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于上报的矛盾纠纷,我们会通过联席会议及时会商解决,按照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矛盾纠纷联抓、基层平安联创,努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同心’‘法治同心’建设。”同心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周彬说。
  从“一地之计”上升到“长治之策”,从一地“盆景”到处处“枫景”,吴忠市“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1461”工作模式旨在唤醒多元作用,完善解纷机制,全力筑牢平安之基。“1461”工作模式推广以来,吴忠市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创新做法,确保基层法治工作高效有序运转,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大,有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