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轨道上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版名:理论
  
  刘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强调以法治保障各民族平等发展,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法保障。在国家立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规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要求。在党内法规层面,党章规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立法和党内法规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顶层设计,因此地方立法应当体现“小切口”“精细化”的特点,将抽象宏观的原则性条款转化为可具体执行的法律规则,进一步在相关事务性工作中实现立法具体化,增强立法的即时性、针对性、操作性,推进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规范化、法律化。
  二要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规范引领民族关系。第一,要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二,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开展相关政策法规培训学习、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注重领导干部法治理念的考察等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人才保障。另外,必须发挥好法治监督作用,加强对民族事务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法治保障体系。
  三要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弘扬法治精神,坚持法治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文化的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和示范基地,不断采用接受度、认可度高的方式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创作,大力发掘相关领域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塑造典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基础上,在法治轨道上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吴忠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