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把握时度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版名:理论
  
  陈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发展至今,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智库合作、文旅、教育等领域广泛展开对话交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好地把握时度效。
  把握好“时”,就是要抓住“时机”,顺应“时势”,引领“时代”。一是抓住时机。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我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硕果累累,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谋划好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工作。二是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奇迹”,但是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新时代必须增强我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文化强国建设。
  把握好“度”,就是要提升“高度”,选好“角度”,增加“温度”。一是政治站位有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二是文化叙事有角度。不同的文化讲故事的方式千差万别,国际传播工作要注重角度选取和议题设置;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特点,有效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要立足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开展外宣工作,着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话语说服力,进而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遵循文化传播规律,平等开展对话。三是面向受众有温度。要清醒认识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靠的是文化吸引力、感召力,润物无声地沟通交流,才会引起共鸣、事半功倍,单向机械式输入传播,往往误入歧途、适得其反。
  把握好“效”,就是要提高“效果”,扩大“效应”,增强“效能”。一是创新方式方法,提高传播效果。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立体、更鲜活。要积极推进本土化传播,用本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价值的内核。二是拓展文化交流平台,扩大溢出效应。文化“走出去”与企业“走出去”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借助现有的教育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培养更多符合共建国家发展需求、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交流对国际经贸合作的溢出效应。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鲁班工坊”培育建设,积极推进“扬州工”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推广,培养了300余名具有“独具匠心、精益求精”“扬州工”文化特质的丝路人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强化文化内容生产,增强品牌效能。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必须凝练其内在品质。应当重视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原创力,着力打造文化品牌IP,促进文化“走出去”。摘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