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以人才为笔勾勒“组团式”帮扶崭新画卷

版名:封面
  
  本报见习记者马雅琴
  “跺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红寺堡人这样形容曾经的生活条件。经过20多年接续奋斗,曾经那片寸草不生的沙地荒滩,如今变得繁花似锦、草木葱茏。
  从西海固搬迁至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的海冬梅感慨道:“我们的生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闽宁协作。
  曾经,海冬梅一家主要靠种地为生。经过系统培训,海冬梅的丈夫成了葡萄酒厂的技术人才,还当上了技术骨干。海冬梅也成为了宁夏移民博物馆一名编外讲解员,为游客讲述闽宁协作的故事。
  海冬梅表示,在闽宁协作的影响和推动下,移民群众的致富门路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幸福。
  闽宁协作28载,福建省累计选派13批200余名援宁干部、4000余名专技人员支援宁夏建设。红寺堡区先后和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德化、惠安3个市(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3个市(县)组织开展40批次745人次考察交流活动,累计提供闽宁援助资金4.2亿元,援建项目240个,建成闽宁示范村18个,有力助推了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创建,谱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光辉篇章,打造了闽宁协作的全新样板。
  福建省第13批援宁干部李超豪说:“不论是医院、学校、工厂,还是文体场馆、农特产展销馆,都打上了福建烙印,这是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与当地群众共同奋斗的成果。”
  近年来,红寺堡区紧抓“组团式”帮扶机遇,充分发挥帮扶人才、全职引进人才、柔性引进人才等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为促进本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周文胜现任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院长,今年6月,他作为福建“组团式”帮扶队队长,带领第三批帮扶团队来到红寺堡区。
  前段时间,周文胜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陈勇教授通力合作,完成了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首例肝恶性肿瘤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实现该院在这一方面诊疗技术上的新突破。
  医疗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采取“师带徒”模式,遴选业务理论扎实、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对接援红专家跟师学习,努力锻造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文胜说:“我们积极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医师申报项目等,就是为了发挥人才带头作用,帮助年轻医师成长。下一步,我们将帮扶资源延伸至县域内其他卫生医疗机构,进一步拓展帮扶内容,以更加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落实好‘组团式’帮扶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再巩固、再提升、再夯实、再突破。”(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