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事(资料图片)。 张生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各种原因,我国曾有一段粮食相对短缺的时期。那个年代,我家也常常缺吃少穿,哥哥便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到村外山边下打灯苏、揽沙葱、拾小麦、翻土豆来填补粮食短缺问题。
我的家乡高闸乡(今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在当时还属于吴忠一个比较偏远的乡村,地处山川接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土地面积大,汉渠沿山自西向东横贯而过。汉渠以南是一片占地一千多亩的荒漠地带,荒漠以南还有两万多亩山地。解放军201农场在此屯垦,开垦了一部分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土豆和胡萝卜等农作物。在西南方向,仍然是一片荒漠山地,连接到牛首山的西南端。在这片荒滩上生长着各种耐干旱的野生植物,其中有沙蒿、毛头刺、灯苏、沙葱等。
那时,我家有十一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挣的工分少,分配的粮食就少,不够吃。每年从五六月份开始,借着吃生产队里的筹备粮。为吃粮问题,父亲操碎了心。为此,每年到荒地上打灯苏、到201农场拾农场收割完的残余土豆。
打灯苏
灯苏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它的特性是耐旱耐盐碱,适合在沙漠干旱缺水地带生长。每年春夏之交,灯苏草刚破土长出时,有一对小尖叶,尖叶上长满坚硬的刺。羊和其他大牲畜都不敢吃,因而它能够正常地生长。到了七月份,他满身开着小白花,模样儿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茎秆上,怪好看的。到了十月份,它的果实熟了,呈灰褐色,且长满坚硬的刺,他的籽非常小,但是很好吃。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我们的祖辈依照花朵的形状,给它起了个“灯苏”的名字。
记得有一天,哥哥带着我和姐姐,我们三人拉着胶皮车上山打灯苏。那时我第一次跟着哥哥去打灯苏,还不知道打灯苏的活有多难干。走的时候,我还兴高采烈。到了目的地一看,原来灯苏满身是刺,真的是老虎吃天,无法下口。刚到了山上就刮起了风,漫天的黄沙刮得眼睛都睁不开,怎么打灯苏。
哥哥看见我在发呆,忙说:“打灯苏就要吃苦,没有吃苦的精神就打不了灯苏。因为灯苏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如果不长满刺,早就被羊和其他牲畜给吃了。你不要怕,打灯苏也是个技术活,要有技巧,我先给你示范。”
哥哥一边示范,一边给我和姐姐讲解了打灯俗的三个步骤:第一,要顺风去打,不能迎风打;第二,不能伸手去抓,先用左手拿钩子钩住灯苏的主杆,然后用右手拿着镰刀割他的根,这样灯苏就不伤人;第三,将砍掉的灯苏用叉子拢在一起,用脚踏踩实落,这样就好往车上装。我们三个人正好一组——哥哥往下砍,姐姐用叉子往一起拢,我用脚踩踏。我们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吃了一点干粮,休息了一会儿,开始装车,一会儿工夫就装了满满一胶皮车。哥哥高兴地说:“今天我们三个人收获不小,打了这么多灯苏,实现了开门红!”
我们迎着晚霞,踏上了回家的路。走在路上,我问哥哥这一车灯苏能打多少籽,他说能打十斤左右。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三个人从早到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十斤。”
哥哥说:“你想,一车打十斤,十车不就是一百多斤吗?能打到一百多斤灯苏,不就解决大问题了吗?”
哥哥这么一说,给我鼓足了勇气,增强了信心。就这样,我们连续打了一周多灯苏,打来的灯苏在家门口的场地上堆起了一个小山。一般,灯苏先要晒上一段时间,等到地里的农活干完了,到冬天闲下来的时候,再慢慢往下打籽。
看着门口堆了一垛灯苏,我们全家又喜又愁,喜的是今年灯苏打得多,颗粒饱满;愁的是这么多灯苏,得花多长时间,才能打下灯苏籽。没想到,等到了冬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动手,打得打、扬得扬,用了近一个月,把灯苏籽全部打了下来。
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这一年,我们一共打了一百多斤灯苏籽,收拾干净后,磨成粉和面粉掺在一起,无论擀面,还是烙饼,都好吃。
翻土豆
土豆既能当粮食吃,又能当蔬菜吃。生产队分配土豆时,两斤土豆顶一斤粮食。记得那时,我家每年从生产队分到的土豆有一二百斤。每顿饭都离不开土豆,上午土豆黏饭,下午土豆面,有时候还可以吃煮土豆。光靠生产队分配的土豆,根本不够吃,还得想办法从山里买点,再就是到201农场的土豆地里翻找点余料。
201农场每年种植上千亩土豆,主要是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实行机械化种植,土豆种得非常好,每年四月份种植,九月份收获。因为他们使用机械开挖,大部分土豆被犁翻在地面上,被他们收走了,但有一小部分土豆会被埋在土里,而我们这些缺粮户会在农场大面积的收获结束后,允许去地里翻土豆。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70年秋天,我和堂哥、堂弟三人,每天放学后,骑着自行车,带着铁锹和袋子,到201农场翻土豆。你别看翻土豆是一个简单的活,实际上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我们兄弟三个每天合伙,一起兴高采烈地唱着歌,边走边玩着去了。回来的时候各自的收获可不一样。我每天都比他俩翻找得多,我堂哥不服气地说:“咋搞的,我的力气比你大,为什么翻找不过你?每天你翻找得都比我多,你有什么秘诀?”
我说:“翻土豆不光是靠力气,还得讲技巧,会观察,你和弟弟一到地里看也不看就翻,那哪行啊。”
我的经验是,到了地里要先观察后动手。机械收土豆有它的缺点,田边、地角容易漏收,司机开小差,拖拉机开的路线不直也容易漏收,还有就是机械转弯、掉头的地方也容易漏收。要在这些地方翻,才能收获更多。他俩听了我的话,才明白我为什么翻的土豆比他俩多。通过翻土豆的劳动,我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讲方法,光凭着有一股子力气是不行的。
就这样,我们连续翻了一个星期的土豆,每天翻上一二十斤,共翻了一百多斤,给家里解决了大问题。
打灯苏、翻土豆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不由得常常想起。虽然那些事情在当下的青年人看来不值一提,但那是我少年时代的生活,是通过自己劳动获取食物的亲身经历,是我少年时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它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一直激励着我奋发努力,促使我养成了一生爱惜食物的习惯,珍惜生活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