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版名:理论
  
  钟丽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二要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科技等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要完善市场体系,保障公平竞争。这要求打破行政垄断,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三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工具的有效配合和灵活运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应对各种经济风险。二要强化政策协调。不同政府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政策合力,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复,确保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三要提高透明度和预期管理。通过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减少不确定性。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这包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二要优化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村,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三要强化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一要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简化外资企业设立和运营的审批流程,提供更加透明和可预测的政策环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二要推动贸易便利化。降低进出口环节的行政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通关效率。通过推广电子口岸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优化。三要加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包括加入更多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定,以及推动国内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
  (作者单位:中共吴忠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