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们城市的变化

版名:绿原
  
  王怀君
  前些天,搬家整理书柜时,发现了那个电话号码……
  那年初冬,我到上海。
  从浦东机场乘地铁到了陆家嘴,入住到酒店时已是晚上十点。
  因为害怕晕机,离家时没吃多少东西。在宾馆房间里洗漱完,稍事休息,疲惫和饥饿一起袭来,我意识到,若再不补充点东西,怕是我在异地的第一个夜晚会因着空腹而睡不安生了。
  出了酒店,此时的街头依然流光溢彩。第一次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在大都市繁华的夜色之中,我不知道这样的繁华中此时可否还有一家餐馆为我这异乡孤客提供一餐之食。我沿着街道信步前行,看到一条巷子,巷内“吴忠面馆”的牌子赫然映入眼帘,牌子上的“吴忠”两字似乎带了温度,瞬间让疲惫的我精神一振。推门进入,面馆不大,墙上贴了乳白色瓷砖,清爽干净,有几个年轻人共坐一桌,吃着炒面。
  店主40来岁,见我进来,对我说:“吃啥呢?”好熟悉的“吴忠普通话”。“来盘炒拉面!”“好的,先坐。”他边说边给我倒了一杯开水。
  没多久,炒拉面端了上来,香味扑鼻。我真的是饿了,拿起筷子就吃。
  那几个客人走后,面馆再没有别人。“您老家是吴忠哪里的?出来开饭馆多久了?”我边吃饭边和店主聊天。
  当他知道我来自吴忠,有些兴奋,对我更是殷勤,话匣子打开了。
  他姓韩,家在吴忠较偏远的乡下,家里弟兄多,他和妻子十多年前就带着孩子离开老家在外边开饭馆。
  “你们两口子在外面开饭馆,孩子谁管?”我问。
  “两个孩子随我们在外边上学,虽然比上海当地的孩子花费更高,但孩子们能接受到比老家更优质的教育。俺们每天都陪着孩子。”店主说。
  “孩子们将来要和你们一样,也做生意?”我问。
  “我们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穷怕了,不能让孩子们再走我们的路。孩子学习很好,想上好大学。这里的房子贵,孩子毕业后要是能回到老家去,为老家的发展干出一番事业来,也很不错。”店主说。
  我内心很是感慨,韩师傅走出老家较为闭塞的环境,在外面接受的新事物到底多了,眼界开阔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孩子尽管随他们背井离乡,但这纷繁的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当他们带着新的体验和收获回到家乡时,带回去的一定是全新的思想与理念,家乡也一定会因为他们而发生更大的变化……
  几天后,结束了上海的学习,我要回去了。走之前,我又去了韩师傅的面馆。正是午饭时候,饭馆坐满了人。我隔着吧台向韩师傅打声招呼,告诉他做一碗拉面。
  很快,拉面端上来了,是韩师傅亲自端来的。得知我要回去,韩师傅热情地说:“以后来上海,一定要到我面馆来。”
  “我们要是能在吴忠见面,那就更好了。”我说。
  “其实,这些年我在外边这么一天天忙碌着,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家。长时间漂泊在外,生活在这样的牵挂中,即便挣再多的钱,心里还是觉得缺少一种依托。”韩师傅说。
  离开面馆时,我要了他的电话号码,他嘱咐我要常联系。
  多年过去了。那年,临别上海前的那一碗热乎乎的牛肉拉面的味道,一直萦回在我的记忆中,每每吃拉面时,就会想起韩师傅。只是韩师傅那时给我的电话号码不知让我放到了哪里,与他联系已然成了一句空话。今天,偶然找到了韩师傅的电话号码,我再次记起了那一年的上海之行,记起了初到上海那个夜晚,韩师傅“吴忠面馆”的温馨和那一盘炒拉面里“他乡遇故知”的情谊。
  此时已是深夜,我真的想给韩师傅打个电话,和他寒暄这些年来他的家人、他的生活和生意,顺便告诉他这些年来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我想告诉他,家乡曾经不甚起眼的牛肉面馆,如今已经面貌一新,智慧的吴忠人改变了生活方式,将早茶消费与休闲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将商务文化与社交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当年低层次消费的牛肉面馆,如今已变成一个集休闲养生、商务交流、会亲访友于一体的新生活空间。吴忠早茶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注重营养、健康、养身、养性,其意义不再局限于“吃”的简单需求。
  此时,劳累一天的韩师傅兴许已经入睡,兴许还在为明早的生意作着准备,兴许他早就知道吴忠早茶的蔚然成风,已经带着家人和梦想回到了家乡这块创业的“风水宝地”继续他的事业,说不定那吴忠早茶商户里他已经占有其一。明天,我一定拨通他的电话,不知他可否还记得那年在上海、在他的饭馆里熙来攘往的食客中仅有两面之交的我这个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