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与石碾

版名:吴忠记忆
    一件废弃多年的石碾部件(资料图片)。

  任自明
  石磨、石碾是一种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吴忠市大部分农村,农家加工米和面等粮食仍然用石磨、石碾。
  当时吴忠地区种的粮食品种少、产量低。小麦主要有两个品种:碧玉麦和小红麦,亩产不上三百斤;水稻品种叫白板稻,不育秧、不插秧,进行散播,产量不过二百斤;还有红高粱、黑豆、谷类等,糜子、谷子分为一季糜谷和复种糜谷,产量一百多斤。加工面粉前要用湿毛巾蘸水浸一下,小麦保持5%的湿度,加工稻谷时要把稻谷晒干,才容易去皮。
  加工面粉叫推磨,各家都有自建的简易磨房,也叫磨道。安一台石磨,分为上扇下扇,下扇连着磨台,并且有一个铁桩连接着上扇,用土坯垒起来的磨台,一米多高,圆形,直径一点五米左右,上扇是平平安装在下扇上,可以不停转动的,上扇凿有一大一小两个眼,大的叫麸眼,小的叫籽眼,各自功能不同,加工第一遍时,封住麸眼,只用籽眼,麦子直接下去,被破皮成瓣,到第二遍时,打开麸眼,下得慢,但磨得细,一遍遍被磨碎。事先要准备簸箕、簸篮、箩筛、筛面叉这些工具,每磨下的粗粉,都要收下来筛到大簸箩里就是成品面粉了,一般循环磨六遍,所有的面粉就收完了,剩下的是麸皮可做饲料。
  磨面可以人推,用一根两米长的棍子,套在磨盘上片的绳套里,围着磨台推就可以了,但它是很费体力的,大多是用毛驴拉磨,毛驴套上扎板,放在拥脖前,系好仰绳,后面拴在磨棍上,驴拉着磨子转着走,就叫推磨,要让驴子乖乖干活,重复围着磨台走,要用布子把驴的双眼蒙上,不让它看见走的路,不然转来转去,会发晕的,为了防止驴子偷吃,还得给它戴上兜嘴。
  一般每次加工五十斤小麦,分批倒在磨上面,用箩筐罩住,防止散落下去,用时三小时。筛面是很辛苦的,磨面最费人的就是用一根叉状木头,稍加收拾,做成筛面叉子,箩筛放在上面,不停左右手交替来回拉动,面粉落下去到簸篮里,全都加工完毕,用面挫子把它掺匀,就收到笆斗或面袋中待用。
  根据生活需要,农户把黑豆和红高粱炒熟,再磨的面叫炒面。那时,许多家庭的早点主食就是稀饭拌炒面。
  另一种加工工具就是石碾,一般一个家族有一座碾台,用土坯砌成圆的转盘,下面是碾盘、一块圆形大石板,上面是圆柱体的石碾,平放在碾台上,里外大小稍有不同,石碾上刻有纹路,为了便利碾去稻谷粗皮,用人推或毛驴拉都可,一边碾一边用扫帚扫碾心、盘也都要扫干净,碾过三遍,就可以收起来,用风车打掉糠皮,就可以吃到米了,糜谷也是用石碾加工成的。
  石碾的装配有碾盘、石磙、碾串、碾秆组成,缺一不可,各有用途。
  石磨、石碾用久了就会老,里面的纹路磨损,效率不高,两年就要请专门的石匠修复纹路,大约可以用30年。每逢过年,还要给石磨、石碾贴上红对联,以显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