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这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必须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在健全理论教育、理论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下大功夫,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完善扎实有效的理论教育机制
理论教育的目的是组织广泛、深入的理论学习,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实践中,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既要高度重视党内学习教育与社会宣传教育相贯通,推动全党理论武装向全社会理论武装发展和延伸,又要将党内教育与社会教育同筹划、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一是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持续健全巡学旁听制度、完善过程监管机制、建好用好网络管理平台、探索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把理论教育和成果转化、推动实践统筹起来,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好局面。二是要重点抓好青年理论学习教育。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大思政课”建设机制。三是要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理论教育工作机制。利用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建好用好网络学习载体,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健全党内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机制,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帮助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是非界限,坚决抵制错误思想侵蚀。四是要完善理论武装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突出客观指标、量化指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宣传机制
理论宣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的重要形式。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集聚宣传力量手段、推进理论融合传播、扎实开展理论宣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一是要健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供给机制。可加强报刊网台等理论宣传阵地平台建设,打造特色理论栏目节目,加大通俗理论产品生产,持续编撰通俗理论读物、通俗理论节目,开展理论短视频展播活动等。二是要建立优秀宣讲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比如,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集聚、整合与优化配置效能。三是要分层次、宽领域建好宣讲队伍。发挥好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百姓名嘴、基层宣讲骨干作用,在大规模宣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同时,建立基层理论宣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大针对性培训和激励力度。四是要建设新时代公民素养提升专家库。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点单式”个性化宣讲服务,提高理论宣传宣讲针对性、实效性。
完善聚焦聚力的理论研究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使命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必须要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一是要建强做优重要理论研究平台。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思想观点,围绕理论体系、思想风貌和学理创造,充分发挥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社科基金、新型智库、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作用,组织重点课题研究攻关,打造特色主题交流等品牌活动,不断推出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高水平理论阐释文章。二是要发展壮大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中加大重点理论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分层分类培养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打造领军人才引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三是要营造有利于理论创新的环境氛围。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建设,推动建立各学科坚持“两个结合”的制度机制,积极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摘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