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曙光

——读《上海的早晨》

版名:读书
    第一部写民族资产阶级猖狂进攻。
    第二部写打退民族资产阶级进攻,开展“五反”运动。
    第三部写民主改革。
    第四部写公私合营,通过改变资产阶级私有制,逐步过渡到公有制,消灭私有制。


    《上海的早晨》书中插图。

    《上海的早晨》同名电视连续剧剧照。

  □张树荣
  《上海的早晨》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以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三反”“五反”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折射出解放初期上海的时代风貌。
  1949年上海刚解放,以沪江纱厂总经理徐义德为代表的资本家感到惶恐不安,便早早地想好了去香港乃至纽约的退路。然而,当看到共产党对资本家施行宽大、温和政策后,他们认为可大捞一把,于是大部分都留了下来,但唯利是图、虚伪奸恶的秉性却难改,做尽了扰乱市场、窃取国家经济情报、牟取暴利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走上正常发展道路,旧上海获得新生,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迎来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光明未来。
  该小说从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工商业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曲折性。特定年代上海都市的生活状态、各式人物的动态以及革命力量,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小说塑造了形象鲜明的各类资本家形象:上世纪50年代初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过程。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是花了硬功夫的,没有脸谱化,也没有一刀切。以资本家徐义德为主人公,通过对他在1951年、1952年上海“三反”“五反”运动前夕以及运动中的生动描写,揭示了他阴险狡诈、圆滑老练、远谋深算的性格特点。徐义德在解放前就曾利用钞票贬值来残酷剥削工人,曾采用缓兵之计来对付工人的罢工运动。他老奸巨猾,是上海滩有名的“铁算盘”;他设置三道防线、召开家庭会议等行为足见他的远谋深算;收买工贼、拉拢腐蚀政府干部,以次充好,以及在“五反”运动中,当他的“五毒”行为被揭露时的嫁祸于人等行为,充分展现了他的阴险狠毒、狡猾奸诈;而他对付“五反”工作队的一系列生动表演,则充分揭示了他的圆滑老练、诡计多端的性格特点。作品将徐义德这一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动本质、丑陋灵魂及腐朽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继《子夜》中吴荪甫之后,又一成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除徐义德外,作品中其他资本家形象也个性鲜明。如空买空卖、投机倒把、贪赃枉法的药商朱延年;在上海上层私营企业里混得如鱼得水的冯永祥;年轻好胜、愿意“进步”的资本家马慕韩以及老成持重、谨小慎微的资本家潘信诚。作品还呈现了革命年代就受到启蒙、思想进步的女工秦妈妈、余静,正直、觉悟起来的女工汤阿英,热情、对爱情有幻想的女工管秀芬等。这些人既组成旧上海市民的群像,又有各自特点。
  《上海的早晨》历尽了风云变幻,耗尽了作者周而复先生的半生心血,它是一篇红色经典文本,是一部珍贵的精神食粮。周而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重庆市委党刊《群众》编辑,《新华日报》、新华社特派员等。《上海的早晨》共4卷,170多万字,可谓鸿篇巨制,在城市空间展示和城市人物群体的塑造上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彰显出老作家的深厚功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获得第1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