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党建“微”力汇聚社区幸福暖流

版名:要闻
  
  本报记者铁琴
  近日,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中华村,一座宽敞明亮的中华大食堂成了村里的暖心地标。每到用餐时间,老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这里,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据统计,自该食堂开办以来,已累计为辖区独居老人、困难群体提供助餐服务5000人次,成了村民心中的“温暖港湾”。
  近年来,利通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群众多元化需求,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红色网格赋能、红色物业提质、村社联建共富等多措并举,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红色网格赋能:精准对接解民忧
  “小何,我的医保卡年审又不会弄了,麻烦你给我看一下。”接到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独居老人王学文的电话,社区党员代办员何晓璇迅速上门,仅用10分钟就帮老人解决了问题。
  为了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利通区整合多方力量,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如“睦邻家党建”“135工作模式”等,织密基层治理网格。通过“党员代办”“微心愿认领”等机制,实现居民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此外,各社区还推出“七彩便民卡条”,按服务类型划分7种颜色,居民按需领取,志愿者“接单”上门,一张小卡片织就了服务大网络。红色物业提质:创新模式激发活力
  物业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针对拆迁安置小区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利通区深化“1+6+N”红色物业扩面提质行动,创新“四型”物业服务模式,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胜利镇民生社区针对老年人口多、流动人员多、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等实际情况,突出治理联办,共同协商解决居民145条社情民意,服务受益人群达1200余人。“有了红色物业,我们有什么问题在微信群里一发,很快就有人上门解决。”居民胡建军说。
  利通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老旧小区,推出“托管式”服务,由社区引入专业公司提供基础服务;针对新建小区,推动物业企业成立党支部,评选“单元红管家”、组建先锋管家团,激发服务主动性。截至目前,已成功解决居民停车难、污水管网破损等民生问题6900多件。
  村社联建共富:产销直通惠民生
  如何让乡村“土特产”走进城市小区,既助农增收又便利居民?利通区以村社联建为突破口,推动辖区村、社区结对共建,打通农产品产销“最后一公里”。
  上桥镇新民社区积极探索创新,以“党建+数字”为切入点,推出“社区+农村”的特色售卖模式,通过“数字新民”平台发布农产品信息,并线下组织活动吸引居民现场购买,让农产品从“农户种植”直接迈向“农户直销”,既拓宽了农户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又为辖区居民带来了新鲜实惠的农产品。“以前种菜怕滞销,现在有社区居民线上点单,销路不愁!”该镇解放村种植户丁少国高兴地说。
  通过村社联建共富机制,利通区组织20个村与28个社区结对共建,搭建“线上团购+线下直供”双平台,定期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化身“推销员”,通过微信群接龙、平台发单等方式推广农产品;各村则严控品质,精选特色产品直供居民。活动开展以来,累计销售优质农特产品6.8万斤,带动农户增收超50万元,居民节省开支约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