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荣见习记者王涛)3月26日,记者从全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暨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我市将实施教育数字化先行校培育工程,力争打造10所教育数字化品牌样板学校。
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中学引入了在线研讨系统、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电子班牌、校园人脸识别系统、访客登记系统、智慧安防系统、宿舍考勤系统等实现了校园管理的智能化。作为自治区“数据驱动改进教学”揭榜挂帅项目试点校,该校还将智慧教室常态化建在了七年级各班,通过大数据分析,精教智学,实现了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同时,建设了专门的数字化实验室、创客空间、无人机教室、机器人套件、编程软件等先进设备与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科技、实践创新的良好平台。
吴忠市利通区第七小学打造阅读新形态,构建阅读新场景。校园里搭建多点触控数字屏,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故事、安全教育、时事信息、书香校园六大模块。同时,将石榴娃电子阅读平台接入“学习强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移动、放大、旋转等触屏操作,进一步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多元性。
“一块屏幕”实现课堂变革,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教学品质稳步提升。在我市,众多中小学校园刮起了“AI风”,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助力学生学习。盐池县、红寺堡区、青铜峡市建成万兆教育专网无线校园全覆盖;同心县通过“以租代建”投入500万元,实现光纤千兆进校无线校园全覆盖;利通区全面实现辖区学校光纤接入及无线网络全覆盖;市直属学校教育专网1000M进校全覆盖,圆满完成了全市教育骨干网、县区教育城域网、校园网核心节点的初步建设任务,拓展了骨干链路网络带宽,提升网间数据交换能力,推动全市教育网络枢纽高速互联互通。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全市各中小学务必抢抓政策窗口期,进一步完善教育城域网以及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加强统筹数字化教学设施配备及使用,开展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深化“三个课堂”,推广智慧作业、智慧学伴,助推全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