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版名:要闻
 
  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最初发现于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1990年,经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曾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得2017年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
  “鸽子山遗址全面展示了青铜峡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对于丰富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张伟说。
  盐池县素有“中国露天长城博物馆”美誉,境内有隋明长城4道,长259公里,沿线散落布局23座古城堡、169个墩台、烽燧。主墙体、墩台、烽燧、关隘等密集程度居宁夏之首,其中,长城关是万里长城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隘。
  红军长征在吴忠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同心县、盐池县入选陕甘宁、红四方面军长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被列入《陕甘宁片区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在享有立法权后全区地级市第一个颁布《吴忠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全市现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58处。
  ……
  文化遗产闪耀,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吴忠承载着深厚的黄河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一项项文化遗产犹如一朵朵绚烂之花,从历史中走来,融入时代的朝气,焕发蓬勃的生机,更好地滋养社会、惠及民生。
  走进历史现场,见证“博物馆的力量”
  参观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最佳方式。
  吴忠博物馆、宁夏移民博物馆、张家场遗址博物馆、同心博物馆、盐池博物馆……吴忠面积虽小,却有公共博物馆11个。
  3月12日,在吴忠博物馆,来自石嘴山市的游客兴致勃勃地参观着展厅,认真地聆听讲解,展出的3000多件精品文物和恢宏的边塞文化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吴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镇馆之宝’——唐代吕氏夫人墓志铭。这块墓志阴刻在砂岩上,全文18行316字,正文289字,记录了夫人和蔼仁厚的品质,并提供了关于唐灵州城址的关键信息……”吴忠博物馆讲解员沙莎为大家讲解道。
  博物馆里的每件藏品都是一本打开的书,每间展厅都是一个生动的课堂。
  “通过这次旅游,我觉得收获还是挺大的,对吴忠的历史文化也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认为对于重要的历史时期、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果能够展示得更多更细致的话会更好。”游客赵晓东说。
  随着体制改革、文旅融合的深入,吴忠辖区博物馆事业风生水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成为游客了解地方历史、解读民俗风情、感受黄河文化的窗口。全市博物馆年观众达100余万人次,参观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事博物馆讲解员工作10年的沙莎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博物馆教育有广阔拓展空间。“我将继续学习更多知识,努力让博物馆中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吴忠的历史文化,爱上博物馆。”沙莎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文物,我市积极探索新途径,深挖本地特色资源,不断丰富博物馆活动,使博物馆成为不同年龄段观众的热门打卡地,让人们在博物馆‘邂逅’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吴忠市文物保护中心业务室负责人马小香说。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吴忠市适时推出全市“一盘棋”的博物馆群建设计划,发挥重点博物馆的引领带动作用,各级各类博物馆呈“满天星”状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更是生活方式
  吴忠有着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尤其是凝聚着历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是一笔必须保护好、传承好的财富。
  目前,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达10类15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92人。张氏中医正骨、陈氏中医十技法、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家枪、何家棍、宁夏八宝茶等76项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9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60人。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吴忠市推荐申报的4名传承人张建军、李夏音、陈堃、马国强成功入选,涉及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四大类别。
  “剪纸是我最大的爱好,下班回家吃完饭后,我就会开始剪纸,经常剪到晚上12点。”近日,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灵雁笑着说,自己一天不剪纸就“手痒”。
  “小时候,村里人每逢佳节喜事,都会请我的母亲和祖母露一手,剪些窗花、‘喜’字。”随着年龄的增长,马灵雁也喜欢上了剪纸,8岁就能独立画稿,11岁时就能自己创作出简单的剪纸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马灵雁还加入了盖碗茶、“红寺堡三宝”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元素,让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气。
  谈到剪纸的弘扬和传承,马灵雁很有信心,她说:“现在剪纸、皮影、戏剧都时常出现在银幕上,我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剪纸也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刘三朵非遗八宝茶展示馆,宁夏刘三朵八宝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薇,以热情周到的态度,接待前来游玩的游客,并亲自演示了如何品味这独特的八宝茶。
  八宝茶,这一源自西北的养生佳品,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如今,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三朵八宝茶的推广下,其美名已遍及四方,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饮品。一碗香气四溢的八宝茶,不仅是吴忠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更融入了地域特色,成为吴忠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良性传承,近年来,吴忠市从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基地、保障措施等方面建立动态管理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强对吴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销场馆,组织旅行社团开展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踩线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商圈、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等活动,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