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灿及其《边墙》诗

版名:吴忠记忆
    杨芳灿所著《芙蓉山馆文钞》(资料图片)。

  侯凤章
  野日荒郊外,边墙入望遥。
  风高原散马,云迥塞盘雕。
  蒸土颓垣在,沉沙折戟销。
  登临无限感,战垒认前朝。
  盐池县地处西北边陲,但却有许多名将和文人过往,留下宦迹和诗文著述。这首题为《边墙》的诗,描述的是花马池城北一带的明长城,作者为清代文学家、乾隆年间灵州知府杨芳灿。
  杨芳灿(1753—1816年),字才叔,号蓉裳,江苏无锡人。叔父杨潮观为著名戏剧家,擅长诗词。杨芳灿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拔贡官甘肃,摄西河、环县,为伏羌知县,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知灵州。嘉庆十一年(1806年)辞官归隐,先后主讲浙江、陕西、四川等地书院,有《芙蓉山馆文钞》《芙蓉山馆诗词钞》留存于世。
  传说杨芳灿出生时,其母“梦五色雀集庭树而生”。杨芳灿刚会讲话就能背唐诗,时人惊为神童。5岁那年,杨芳灿父亲病逝,由叔父督其学业。6岁时出痘疹,身体衰弱到不能走路的程度,以前读的书也完全忘却,叔父不得不从头教他学起。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全家生活仅靠叔父开私塾微薄的收入维持。后来叔父外出做官,杨芳灿便由祖母抚养教育。11岁随舅父学作诗,初学近体诗,后作歌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应提学试”不中而返,不得不“杜门累月”攻举子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县试,杨芳灿考取金匮县第一名,令乡人刮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夏,杨芳灿到江阴县常州府参加岁试,古学和文章皆名列第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参加常州府澄江科试,古学、经解、时文皆列第一名。翌年春再赴澄江应科试,古学、经解及时文再列第一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五月,杨芳灿去南京,随园先生袁枚向他开大门,杨芳灿在袁家住了一段时间,受益颇多。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杨芳灿赴京应廷试,名列一等第三名,从此进入仕途,在西北当了20多年的地方官。
  杨芳灿从政期间,对辖区内古代先贤遗迹,都要设法修葺。伏羌县城里的姜维墓和祠堂、成都杜甫草堂都经过杨芳灿重修。杨芳灿在灵州任职时监修了《嘉靖灵州志迹》,其中收录杨芳灿《奎文书院碑记》1篇、诗5首,《边墙》为其一。
  杨芳灿之子杨承宪,生平不详,有《小盐池》诗一首。“小盐池”在今盐池县惠安堡镇境内。
  怡盐谁种出云中,回乐池头用不胜。
  岂借牢盆人代鬻,但携筐莒野堪承。
  沙澜昼涌明于雪,碱气春团净似冰。
  经宿乍看似雨散,满川已见玉华凝。
  非同安邑因风熟,应比昆吾逐月增。
  暖长土花青结绣,晴涵水晕白生凌。
  飞霜讵为凌秋劲,积素还宜待日蒸。
  薄霭渐消痕皎皎,浮沤微浣夜层层。
  凿崖应哭劳无益,应瀑何须巧自矜。
  莎积元精搜穹奥,荒畦银汞扫重仍。
  堆盘表沽形堪肖,入鼎和羹味可凭。
  宁俟沃波朝聚橐,不胜沸火夜沟灯。
  产连溪谷收难竭,成借阴阳价岂腾。
  千里页糇皆麋栽,万夫侵晓共担登。
  利轻一孔民争借,鹺惜穷边赋有恒。
  果是盛朝宽大处。天藏无尽协休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