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铁琴)“通过前阶段的文物普查,我们新发现5处文物线索,其中遗址2处、水利设施3处。目前正邀请自治区文物部门专家对现场发现的瓷片、瓦片、龙纹、动物纹青砖等文物标本进行鉴定,对其年代、价值进行核查和评估。”4月24日,吴忠市利通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说。
利通区16个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普查等工作。普查团队采用“文物局+乡镇文化站+第三方技术团”小分队合作制,对于董府、马月坡寨子等已知文物利用无人机航测等手段进行拍照测绘,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对于新发现文物线索,邀请自治区专家团合作进行实地勘察、初鉴评估。
利通区积极践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理念,通过打好“机制牌”和“组合拳”,打造“新亮点”打通“传播圈”,助力守护与传承,让文化遗产在创新中焕发时代生机。同时,该区还通过政府网、微信公众号、户外广告等途径,发布文物线索召集令,鼓励群众提供线索,社会参与热度高涨。截至目前,该区共梳理出不可移动文物7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自治区级文保单位6处,普查完成率100%。
在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木制马车等藏品把农耕文化的脉络铺陈得清清楚楚;东塔寺乡在石佛寺传统村落民宿中,嵌入陈氏医技十法、杨氏拳等非遗体验空间,开展医疗康养、武术教学、金丝画等沉浸式民俗展示活动,让传统医术、武术“老树开新花”。
利通区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企业带头人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拓宽传承路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赵文花,开发“汉服”“盖碗”等系列文创产品100余种,带动妇女参与传承创新,增加收入。文化企业带头人刘文博通过艺术大赛、网络推广等渠道,有效增强古琴文化活力。该区推出“品非遗”“研非遗”“学非遗”等特色美育课程,带动非遗传承人在利通区第七小学、吴忠市裕民小学等学校,开展“年俗里的非遗”“花儿·刺绣·剪纸小传承人培训”等文艺课程50多堂,开展送戏下乡200余场次,让传统民间文化技艺在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中得以传播和传习。
“在4月30日即将举办的利通区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中,我们会把巧儿刺绣、赵文花剪纸、刘三朵八宝茶等嵌入其中,让游客近距离欣赏和体验非遗之美。”利通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俞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