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怡园社区,志愿者向居民宣传移风易俗。 本报记者铁琴
“老张家当初嫁女儿没收彩礼,女婿三天两头来送菜送药,就像亲儿子一样。”在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朔方社区,张淑娟“零彩礼”嫁女的故事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
2024年2月,张淑娟的女儿出嫁时,她不仅婉拒了男方的彩礼,还自掏腰包为小两口购置轿车。“社区‘红管家’天天上门宣传移风易俗,咱得跟上时代,让孩子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张淑娟说。
无独有偶,利通区郭家桥乡村民马金贵“低彩礼”嫁女的佳话同样引人称赞。“彩礼就是一个象征,不能让它成为婚姻的羁绊。”马金贵说。他的女儿马婷对此深表认同:“高额彩礼会让婆家背上债务,感情不该被彩礼绑架。”
“高额彩礼不是保障,是婚姻的‘绊脚石’。”在利通区高闸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新红娘”志愿服务队成员余治芳正向群众热情宣讲,倡导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新风尚。志愿者手持倡议书,用方言剖析攀比之弊,该镇村民朱建国听后感慨:“从前总觉得彩礼关乎面子,现在才明白幸福重在感情。”
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将移风易俗融入文艺生活,戏曲《彩礼风波》、小品《幸福不靠钱衡量》等节目寓教于乐。“如今婚礼简办,宴席从十几桌减到三五桌,幸福感一点没少。”该社区居民张文感叹。该社区党委书记王丹表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形式,让居民从“被动听”变为主动传播文明新风的“践行者”。
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创新引入法律力量,邀请律师以“高额彩礼纠纷”“婚托骗局”等案例普法。“原来索要高额彩礼可能涉嫌违法。”居民郭斌听完讲座后深受触动,这种“以案说法”的方式既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又从源头遏制攀比歪风。
从“红管家”入户劝说到“新红娘”志愿服务队倡导,从文艺宣教到法律护航,利通区构建起多层次推进体系。利通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武丽莉介绍,该区将抵制高额彩礼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抓手,通过选树典型、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宣传等形式,让新风尚扎根本土。2024年,涌现“零彩礼”“低彩礼”典型家庭80余户,婚宴简办率超70%。
如今在利通区,“低彩礼有面子、婚宴简办不丢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庭轻装上阵,为幸福生活写下生动注脚。这场“风俗革命”不仅为婚姻正名,更让文明之花在利通大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