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良龙
宗白华是著名美学家德索的学生,被誉为中国美学界的三位泰斗之一。他的《艺境》一书,向人们阐明了任何艺术形式都蕴含着属于它的美学意义,美学研究从根本上也是离不开艺术本身。
《艺境》的基本内容是: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这实际上与中国艺术发展中的“书画同源论”是相通的。书画同源是诗舞乐三位一体,同宗同源的概念,是艺术的同时起源。任何艺术表现,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在于文艺家如何去探索、挖掘。
中国的意境诞生与西方稍有差别,可以说从“意境的意义、意境与山水、意境创 造与人格涵养、禅境的表现、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这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艺术意境诞生的简要过程。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也就是说,对意境的赏析要做到心领神会。何谓意境,就是受众通过知觉所感受来源于自然或者艺术作品带来的那种境界。诗歌有诗境、画作有画境、物象有物境,也就是生于自然的万物都有自己的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的诗词对意境的要求极高,诗人通过诗句塑造诗境,通过诗境来展示自己的精神境界,读者通过阅读来感受诗人的诗境和精神境界。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诗、书、画中的同一层境,是诗境、书境、画境,是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需要受众与作者达到精神境界上的沟通,才能体会作品中真正蕴含的意义。
领悟艺术家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应当不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该关注艺术家的自身、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都应该是左右作品空间意识的重要因素。
《艺境》与《中庸》的关联。中庸之道的表层含义是“中间之道”或“恰到好处”,不论东方审美或是西学审美,中庸之道都是一种审美的境界,要想达到的确很难。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自然,在自然中寻找发现艺术或许很容易也或许很难,容易的是自然之大可寻之物较多,难的是真正可以寻到的那种超脱物外的境界。以魏晋时期为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动乱的时代,但是人们精神上的自由促使人们创造了精美的艺术。艺术的创作通常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生活状态、生活变化、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动乱年代创作的艺术作品通常以抨击时代或者盼望美好为主流。晋人喜山乐水,山水田园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寄情于山水纵情于田园,追寻豁达,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就是艺术家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创新性,如果始终运用一种叙述视角必然不具有新意,也难出新意。着意写实和着重写意是不同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技法。近年来,综合采用文体学和叙事学的方法来分析作品的内容在增多,但大多数论著和教材仍然是纯粹文体学的或者纯粹叙事学的,这跟学科分野密切相关。从事文体学和叙事学的学者通常分别属于语言和文学两个范畴,在学有所专的条件下学者们可能意识不到两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作用,真正做到将两者相互补也不容易。
作品想要达到理想状态的意境表达,对学者自身来讲是个很大的考验。听过一场作品分享会,其中杨占武的分享有个亮点,一个学者将语言学、历史学、文学、文化和经济学融会贯通,其视野自然在其作品中呈现,这其实就是一种意境。当叙事与文本学冲突之时,评论者为何不将其各自闪光处交融起来,评论自然不一样,评论者看待的异样角度得到的异常效果,对于评论作品也是一种意境。
理论是各种派别学者建立的,评论也是各具特色的,作品的意境是需要去感悟领会的。所以一个作品的意境,是无法详尽地去叙述的,这不是考试需要一个固定的答案,要自圆其说,要独具魅力,这或许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