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荣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描述了在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影响下,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中的选择与成长,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紧密联系。
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宏大的历史背景,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在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成熟的历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
与那个年代许多小说一样,《青春之歌》直入主题,从题目就能猜出这是一部以年轻人成长为主题的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表面上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大户人家,却因为自己的生母乃是父亲霸占的贫家女而备受歧视,因父亲原配夫人膝下无子,便别有用心地将林道静养大,其最终目的乃是想借林道静为自己换得一片前途。林道静是一位细腻敏感、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女。得知此消息后,她便连夜出逃至北戴河杨庄小学,投靠表哥张文清。在这里,她再次被校长余敬唐算计,孤身飘零在外的林道静心灰意冷,在投海自杀时被余永泽——一位循规蹈矩,只想在乱世中守好自己的小天地,却忘了“覆巢之下无完卵”道理的读书人所救,二人后来感情日益深厚。但不久后,两人便因为三观不合感情出现了裂缝。
随后,林道静又结识了北大学生卢嘉川等进步青年,一边是余永泽的迂腐与自私,一边是卢嘉川的爱国与激情,一心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林道静几经彷徨,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家国责任战胜了个人的卿卿我我——与余永泽决裂,并接过了卢嘉川等人的接力棒走上了革命道路,几次被捕而不改初衷,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蜕变。
除主人公林道静外,杨沫在小说里还设置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的也是像林道静一样出身于富贵之家,却走上了革命道路的人,如罗大方。但《青春之歌》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乃是余永泽和卢嘉川,两个人所选择的不同人生道路,亦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林道静的前任男友,余永泽的出场颇有西方的骑士风格,出身地主大家庭,彬彬有礼,甚至还是林道静的救命恩人,但因为一些原因,余永泽最终也失去了林道静的爱情。
与余永泽的“高开低走”有所不同,另一个主人公卢嘉川虽然出场较晚,却始终光彩照人。与余永泽不同,卢嘉川不过是一位小学教员的儿子,但他从小就接受了先进思想,深受李大钊同志的影响。自中学时代开始,卢嘉川就参加革命活动,考入北大后,很快成为一位党组织负责人。卢嘉川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沉着一次次摆脱了敌人的盯梢。后来由于叛徒戴瑜的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卢嘉川仍然坚持斗争直至最后牺牲。
余永泽与卢嘉川代表了当时青年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选择,前者落后,后者先进,而夹在两者中间的林道静则是处于先进与落后之间的“摇摆人”,而这种“摇摆”正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青年的精神状态——究竟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像余永泽一样平淡无奇,还是像卢嘉川一样光芒四射?就作者杨沫来说,她的态度其实很明显,因为她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经过了挣扎与彷徨,最终义无反顾地以卢嘉川为榜样,实现了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
尽管《青春之歌》讲述了一个当时比较稀缺的故事题材,但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在艺术风貌上它也与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一样存在着情节上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表现为人物塑造的脸谱化。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青春之歌》还是在文坛上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青春之歌》1958年首版,销售达四五百万册,195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