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

版名:社会民生
    吴忠市利通区多爱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师给孤独症儿童上课(摄于4月22日)。

    5月13日,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的康复师教孤独症儿童认水果卡片。

    吴忠市残联2025年孤独症儿童康教融合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摄于4月13日)。

  本报记者赵秉娣
  孤独症患者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像星星闪耀着独特的思维光芒,却因社交沟通障碍被困在自己的“宇宙”里。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康复、教育及就业支持力度,构建政府、家庭和社会多元支持机制,多措并举提升关爱服务水平,努力为孤独症患者创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
  政策引领构建关爱体系
  今年年初,吴忠市被确定为全区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为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月26日,自治区残联召开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部署动员会议。吴忠市残联积极响应,将促进关爱孤独症儿童作为今年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对全市5个县(市、区)、9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的0—6岁孤独症残疾儿童进行摸排。截至目前,全市机构内转介服务孤独症残疾儿童共计138名。
  “孤独症患者早期很难被发现,社交和沟通能力存在缺陷,容易被忽视。”吴忠市残联康复工作部主任叶蓓蓓说,在摸排中,工作人员发现许多家长对早期孤独症症状缺乏了解,导致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例如,与孩子目光接触减少、对名字呼唤反应迟钝等,常被误认为性格内向。
  为提升家长对孤独症早期症状的认知,吴忠市残联积极开展科普宣传,通过线上线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详细讲解“五不”症状,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同时,联合医疗机构建立筛查机制,确保0—6岁儿童得到及时评估,助力孤独症儿童获得有效干预,逐步改善其社交功能和适应能力。
  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吴忠市残联举办了关爱孤独症儿童系列活动,展出了30余幅由孤独症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色彩鲜明、充满童趣,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我的孩子从2岁就开始参加康复训练,政府每年补贴2万元。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知识。”一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如是说。 
  从早期筛查干预的精准化,到康复服务的质量提升;从康复和教育的衔接,到融合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从职业培训与就业扶持的破冰,到成年孤独症者社区托养的探索,从关爱孤独症个体,到对家庭和家长的关爱支持……一个包容的课堂、一份适配的工作、一座“喘息服务”驿站等,多方的支持力度托起了“星星的孩子”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社会关爱传递温暖力量
  除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吴忠市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为孤独症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
  日前,吴忠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联合吴忠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举办“聚焦孤独症赋能再前行”主题实践关爱活动,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医主任医师、宁夏中医药博物馆创始人陈堃教授,为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中医药养生与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以中医智慧赋能家庭康复。
  “在康复机构,我学到了按摩技巧,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还能促进亲子关系。”李子涵(化名)的父母说,李子涵从3岁开始参加康复训练,每次活动都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康复技巧,还增强了彼此间的交流和支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环境。
  与此同时,还有专门针对康复师的培训课程。4月13日,吴忠市残联2025年孤独症儿童康教融合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康复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康复师的专业水平。“通过系统培训,我们掌握了更多实用技能,尤其是心理辅导技巧,这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吴忠市利通区多爱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师海寒雪说。 
  4月初,吴忠市残疾人联合会举办“走进星星孩子的世界”文艺表演,孤独症儿童马敏(化名)在这里交到了好朋友。“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不再孤单,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马敏的父母感慨道。孤独症儿童在同伴的陪伴下,逐渐融入社会,展现出了更多的自信与活力,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孩子们的社交技能,还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到了归属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成长空间。
  近年来,吴忠市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通过“专家赋能+同伴支持+社会倡导”的立体化模式,为孤独症儿童搭建起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带动了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包容他们,同时也鼓励“星星的孩子”和家长能直面生活,拥抱丰富多彩的人生。
  康教融合助力全面成长
  康复机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吴忠市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服务。
  “这是什么?向左还是向右?”近日,在吴忠市天使儿童康复中心,康复师马海英正在为学生苏苏(化名)进行语言训练,耐心指导每一个步骤,孩子专注的神情中透出对未来的渴望。“根据孩子的情况不同,每周制订的训练计划、内容均不相同,每一步都是他们迈向独立的坚实足迹。”马海英说,该康复机构作为吴忠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项目定点机构之一,开设了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认知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心理沙盘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水疗、中医康复治疗等多种服务项目,通过残疾儿童规范管理、早期干预、步态矫正、多动症行为矫治及注意力训练、语言发育促进、构音矫治、情绪调适等,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科学的早期干预尤为重要。”吴忠市天使儿童康复中心康复师马慧说,通过早期干预,孩子们的社交、语言和认知能力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从业3年,马慧帮助过很多孤独症患儿,聊起自己和这群特殊孩子打交道的感悟,她认真地说:“接纳差异,我们要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发光。”
  “今天的功课做得非常好,给你点赞。”近日,在青铜峡市汉坝小学一年级(1)班,杨哲(化名)听到老师的夸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杨哲在两岁时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便在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2024年,经过8个月的幼小衔接训练后,他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杨哲进入小学后,我们经常与青铜峡市汉坝小学保持联系,根据他的情况调整康复计划,确保他在学业和社交上都能稳步前进。”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康复师赵剑蓉说。
  家校合作让杨哲在关爱中不断成长,逐渐融入集体,也展现出了自信和快乐。在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像杨哲这样的小朋友还有很多。他们在这里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逐步克服障碍。
  近年来,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不断丰富参训儿童生活体验方式,通过强化孤独症儿童必备技能训练,将生活自理训练融入各个环节,提升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康教融合新路径,结合“孤独症日”“残疾预防日”等,联合各幼儿园和小学开展“与星星同行·点亮滚烫星河”“以爱育碍·童心同行”社会融合主题活动,为孩子们进入普通学校积累生活经验。
  目前,吴忠市共计有9家康复机构,覆盖了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这些机构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他们经过严格培训,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根据每个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老师耐心地引导孩子们进行各种训练,从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到社交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等,一步步帮助孩子们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吴忠市,孤独症儿童关爱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从政府到社会,从机构到个人,大家都在为这些“星星的孩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孤独症儿童关爱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关爱服务体系,为孤独症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友好、温暖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吴忠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彦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