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我市打好服务“组合拳”保就业促创业系列报道之三

版名:封面
  本报记者吴海燕王思远
  稳岗资金注入企业,车间里新添的生产线轰鸣作响,无人机掠过千亩农田精准施药,直播间里红枸杞订单不断——在吴忠,一套“稳岗返还+精准培训”政策“组合拳”,真正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照进现实。
  5月29日,在吴忠市东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机器设备。“今年,我们拿到了稳岗返还资金,这笔钱让我们更有底气保障员工福利、稳定生产。”该公司行政主管尤文俊说。这家扎根吴忠几十年的企业,507名员工平均月收入4500元,稳岗资金如同“及时雨”,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保障。
  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车间操作工赵锋说:“我在公司工作已经六七年了,收入很可观。过去我们住在农村,现在在城里买了房,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生活越来越好了。”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只有让企业保持活力,就业才有保障。今年以来,我市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积极会同税务、发改等部门,采取后台大数据比对,精准锁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推行返还资金“免申即享”直达企业账户,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实现“零跑腿、零申报、直接办”。
  企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帮助更多企业发展好,就能让更多群众端上、端稳“饭碗”。宁夏上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收到的16.77万元稳岗资金用于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力减轻了企业的短期负担。同时,该公司开展生产管理等专项培训,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技能,帮助员工稳岗增收,也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3月份,利通区失业人员强娟因为单位结构调整被辞退后,尝试在手机上申领失业金,让她没想到的是,很快就审核成功了。“这笔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而且还代缴了职工医保,我会利用这段缓冲期积极提升技能,争取早日重返工作岗位。”强娟说。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稳增长促发展“六场硬仗”部署要求,全市人社部门聚焦失业保险基金“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核心功能,兜底保障困难群体,助力企业稳岗扩岗,守牢基金安全底线。
  日前,吴忠市利通区居民白红霞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失业保险金自动续发10个月。“失业后,我还有两年才能退休。但我领了1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后,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我的失业保险金可以多领10个月,延发到退休。”白红霞说。今年,全市179家企业收到稳岗资金5283779.6元,惠及职工13052人;全市157家企业收到一次性扩岗补贴886500元,惠及职工591人。(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