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新生活

版名:封面
  本报记者丁宝萍
  “麦苗青来,菜花儿黄……”5月22日,在同心县王团镇大沿沟村的妇女编织室里,村民罗艳艳和姐妹们一边唱着民谣,一边手指灵动地钩织着鲜艳的“小辣椒”,一针一线编织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
  看着眼前的手工编织物,罗艳艳笑着说:“过去围着锅台转,花钱得问丈夫要;现在盯着钩针干,靠着这门手艺,每天都有稳定的收入,日子美滋滋的。”
  从零收入到月收入1500元左右,罗艳艳仅是众多手编技艺的受益者之一。在妇女编织室里,摆件、挂件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凝聚着“巧手”们的心血与智慧。她们不再满足于编织简单的作品,而是深入研究市场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喜好,将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艺术风格和时尚色彩巧妙融合,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手工编织品。生肖、石榴花等个性化元素的融入,撞色设计和独特几何造型的运用,让这些产品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不仅打响了同心县“巧手手”手工编织品牌,还拓宽了市场销路,提高了销售收入。
  村民姚利晓一边逗着儿童椅里的孩子,一边手指翻飞地编织,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花朵便在她手中“绽放”。“以前,我主要靠养牛、养鸡挣钱。如今,编织成了我的新职业,每天能赚50元,还能在家照顾1岁多的女儿,真是两全其美。”姚利晓说。
  手工编织作为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文化传承、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产业振兴的多重价值。同心县妇联积极争取中核集团定点帮扶资金支持,通过强化培训、打造品牌、创新驱动、宣传推广等举措,帮助更多妇女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妇女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培养更多巾帼“巧手手”。
  截至目前,同心县妇联已开展10期培训班,培训学员467人,开展1期骨干提升培训班,培训学员50人。培训期间,140余名妇女成功接到5000余件订单,创收1.9万余元。培训结束后,75名妇女长期稳定承接订单,实现居家就业,收入达5.9万余元。其中,500件编织工艺品远销欧洲市场。
  “手工编织产业的振兴需要长期的培育与投入,我们将通过政策扶持、创新驱动和市场拓展等方式,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同心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同心县妇联主席张晓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