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一萍通讯员杨龙
“每天干完农活也没啥事,就领着孙子出来散步,观看村上播放的电影,既能了解党的惠民政策,又可以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把老区的好作风、党的好政策,记在心里。”日前,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村56岁的村民马德彪在看完电影后感慨地说。
近年来,同德村探索“线上+线下”双轨积分治理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典型示范引领相结合,推动村级事务“一键通达”、矛盾纠纷“一线化解”、文明新风“一体培育”,走出了一条智慧赋能、全民共治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过去动员村民参与环境整治要靠村干部‘磨嘴皮’,现在大家主动参与赚积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问题减少了七成。”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小军说,同德村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示范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现在红白事比排场的人少了,争当模范的家庭多了,连孩子都知道通过积分来为家庭‘挣’荣誉。”村民李存武说。
同时,同德村还积极整合现有阵地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与乡村综合文化站、助农直播间等融合发展,打造集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科技助农、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理论宣讲135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德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以土地流转、枸杞种植、劳务输出、牛羊养殖为主的长效产业发展模式,实施肉牛养殖“出户入园”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注册“德杞农特”产品商标,做实电商合作社,帮助养殖户稳定养殖规模。并推行出户入园养殖发展模式,利用空余荒地建设集中养殖圈棚,将传统的“散养”方式转变为“集中养殖”,帮助养殖户发展致富的同时,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如今的同德村,从治理到文化,从产业到民生,处处透着新气息。这个昔日的小村庄,以实干笃行的劲头,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